[实用新型]高压钠灯电子镇流器无效
| 申请号: | 97241068.6 | 申请日: | 1997-07-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31191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3-24 |
| 发明(设计)人: | 郑南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南平 |
| 主分类号: | H05B41/18 | 分类号: | H05B41/18 |
| 代理公司: | 武汉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森林 |
| 地址: | 430035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高压 钠灯 电子镇流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镇流器,特别是一种具有完善的保护功能,节电效果明显的高压钠灯电子镇流器。
在此之前,国内外市场上全部采用电感式镇流器作为高压钠灯的镇流装置。这种镇流器的主要弊端是功率因数低,高耗能,耗铜材,在实际应用中无法满足节能的使用要求。所以急需一种高性能的电子镇流器取代之,故而逐步将其淘汰已将势在必行。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能适应220V交流电网使用的具有节电效果明显、性能优良的高压钠灯电子镇流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上壳盖、主体壳、电路板(Ⅰ、Ⅱ、Ⅲ)、扼流电感。电路板工设置有专用振荡控制模块及其外围元件。电路板Ⅱ设置有专用异常保护控制模块及其外围元件。电路板Ⅲ设置有电源电路及启动谐振电路。
上述所说的电路板工设置的专用振荡控制模块M1及其外围元件由M1、C5、V1、V2共同组成。其中M1的1引脚为电源端,与电源整流输出端、C3正极、D5负极、V1集电极、C6一端连接。2引脚为二次电源输出端,与D8负极、R1一端连接。3引脚和5引脚为激励输出端,分别与V1、V2基极连接。4引脚为中心端,与V1发射极、V2集电极、C5一端相连。V2发射极接地,C5另一端接地。6引脚为高频脉冲输出端,与T2扼流电感的L1一端连接。7引脚为电源负极端,与D8正极、公用地连接。
上述所说的电路板Ⅱ设置的专用异常保护控制模块M2及其外围元件由M2、R1、D9、C8共同组成。其中M2的1引脚、2引脚为电子开关输出端,其中1引脚与T2中的L1的一端、输出线X4连接。2引脚与C7一端连接。3引脚为保护取样输入端,与T2中的L2一端连接,L2的另一端接地。4引脚为电源端,与R1一端、D9负极、C8正极连接。C8负极、D9正极接地。5引脚为接地端,与公用地连接。
上述所说的电路板Ⅲ设置的电源电路、启动谐振电路,其中电源电路由C1、C2、C3、C4、D1-D7、T1共同组成。X1、X2为交流电源输入端,分别通过C1两端、滤波电感T1中的L1、L2、C2两端连接到由D1-D4组成的整流桥两输入端,整流桥两输出端之正端接C3正极、D5负极,负端接地。D5的正极接D6的负极,D6的正极接D7的负极,D7的正极接地。C3的负极接D7的正极,C4的正极接D6的负极,C4的负极接地。
启动谐振电路由C6、C7、R2、T2、D共同组成。C6一端接C3的正极,另一端接输出线X3、R2一端,R2另一端接C7一端,C7的另一端接M2的2引脚。输出线X4接L1一端、M2的1引脚。D为灯管,跨接在输出线X3、X4两端。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多优点。由于采用专门设计的振荡控制模块和异常保护控制模块,它不但克服了常规铁芯式电感镇流器功率因数低、高耗能、耗铜材弊端,且实际应用中能有效地提高供电线路的功率因数,节约电能,节约设备投资,提高了现有供电设备的利用率。大规模、大面积地使用能有效地促进国家电网发电、供电、用电的优化配置。本实用新型由于具有上述之优点,因而具有极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结构示意图。图中,1为上壳盖;2为输出、输入穿线孔;3为固定安装架;4为安装孔;5为主体壳;6为防护散热窗挡板。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原理图。
图2中M1振荡控制模块采用优质元件,并经过塑封和高强度封固料浇注封固,具有较好的防伪性和优良的电气特性。其工作过程是这样实现的:整流滤波后的约300V直流电压通过C6、R2、C7、T2中的L1及模块内置电路对谐振电容C7充电,由于模块内振荡元件的作用,从而使功率开关管V1、V2受控于模块的3、5引脚,轮流导通与截止,很快使T2中的L1及R2、C7等元件组成的串联谐振电路产生谐振,C7两端产生约为2500V以上的脉冲电压将灯管D击穿点燃。灯管点燃后,谐振电路失谐,灯管在额定状态下工作。此时C7通过异常保护控制模块M2内置的电子开关控制与启动回路断开,为异常状态下的保护控制作准备。C5为相位补偿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南平,未经郑南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410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