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电站锅炉的风管内流速测量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235511.1 | 申请日: | 1997-03-21 |
| 公开(公告)号: | CN2283259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03 |
| 发明(设计)人: | 梁志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P5/02 | 分类号: | G01P5/02 |
| 代理公司: | 东南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之梓,沈廉 |
| 地址: | 21001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电站 锅炉 风管 流速 测量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站锅炉风管的测速装置。
现有的测速装置存在着易堵塞,测量精度差的缺点,这是因为测风管与风速流向相一致且其开口迎风而设,这就使得煤粉很容易进入测风管,从而导致测风管堵塞。现有的测速装置,通过测量各风管静压的方法来间接、定性地反映风管内的风速,然而,随着各风管道的长短,各风管弯头的数量、各风管中调门的开度,以及煤粉的浓度的不同等因素,管中静压虽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能准确甚至不能代表风速的变化。另外,在堵管时,随着堵管位置的不同(即堵管发生在测压点之前及之后),其静压的变化甚至会发生与风速相反的变化。因此,用这些装置间接测量风速是不精确,甚至会令运行人员产生相反的判断结果。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防止堵塞的用于电站锅炉的风管内流速测量装置。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其发明目的:
本实用新型由全压管1和静压管2组成,全压管1为上端封闭、下端呈楔形的管子,在全压管1的上端设有测压小孔3,静压管2为上端封闭、下端呈楔形的管子,在静压管5的上端设有测压小孔7,全压管1和静压管2相背设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①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楔形端可以避免用于测速的全压管和静压管与风流速方向一致,因此,随风而来的煤粉不会直接灌入管内,既使有少量煤粉被吹入管子,也会因为煤粉自重下落,特别是自清灰棒在风力的作用下与管子发生撞击,这就更有助于管内煤粉的下落,从而有效地防止了堵塞。
②由于本实用新型全压管的楔形下端的开口与风向相迎,而静压管的楔形下端的开口与风向相背,因此,全压管获取了包含静压、动压的全压信号,静压管获取静压信号,由此,则可直接得出风速,故本实用新型可以直接测出风速,能够适应在线监测的要求。
③由于本实用新型自清灰棒可以有效防止煤粉在全压管和静压管的楔形下端堆积,因此,它能够有效排除由于煤粉堆积原因造成的流速误差,故本实用新型具有测量精度高,可靠性好的优点。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作一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由全压管1和静压管2组成,全压管1为上端封闭、下端呈楔形的管子,在全压管1的上端设有测压小孔3,静压管2为上端封闭、下端呈楔形的管子,在静压管5的上端设有测压小孔7,全压管1和静压管2相背设置。为了提高本实用新型的精确性,全压管1和静压管2靠背设置,全压管1和静压管2的管径为8~50毫米,两管的管径根据锅炉风管的管径及介质来选择,风管大,介质浓度大,则全压管、静压管的直径应相应地选择得大一些。其楔形下端的楔形角α1和α2为10°~40°,楔形下端的楔形角α1和α2最好在15°~25°范围内选择,全压管与静压管由法兰7固定。为更有效地防止煤粉堆积,本实用新型在全压管1和静压管2内分别悬挂有自清灰棒5和6,自清灰棒5和6的直径为0.5~10毫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551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舒适洗头罩
- 下一篇:卷烟包装机烟支检测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