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焊管式热压板无效
| 申请号: | 97234887.5 | 申请日: | 1997-06-25 |
| 公开(公告)号: | CN231096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3-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晓鹏 |
| 主分类号: | F26B9/04 | 分类号: | F26B9/0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0003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焊管式热 压板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木材工业中用在板料热压干燥设备中的热压板,特别是一种焊管式热压板。
木材工业中胶合板的制造过程,其板料,尤其是其芯板,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其干燥处理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空气对流式干燥法,板料平放在大型干燥机的运输带或转动辊筒之间,依靠热空气对流来加热板料,带走板料中的水分。这种干燥处理方法传热效率低,耗能大,板料易变形。另一种是热压干燥法,板料与热压干燥设备中的热压板接触传热,传热效率高,耗能较小,板料不易翘曲变形。现有技术中使用的热压板是在整块厚钢板内部钻有许多纵横相联的深孔构成传热介质回流通道,这种热压板很沉重,加工也很困难,表面还须加工出沟槽,制造成本高,使用不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焊管式热压板,其重量较轻,易于制造,成本低,传热效率高,使用方便。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一样包含有一块板面等于或略大于板料板面的刚性传热板,刚性传热板内有传热介质回流通道而侧面有传热介质进出口。其特征在于刚性传热板由两根侧框杆和两根总管组成其框架并在框架中并列焊接着支管所构成。则总管和支管构成传热介质回流通道,消除了在厚钢板中加工深孔的困难,并大为减轻整体重量,易于搬运,使用方便,传热效率也较高。
上述的支管可以包含有传热介质回流支管和湿空气排放管两种,两者相间排列并与侧框杆平行,传热介质回流支管两端分别连通上下两根总管,湿空气排放管两端分别与上下两根总管之间留有一段供湿空气排放的有效距离,湿空气排放管的管壁上密布小通孔;一根侧框杆上有传热介质进口和传热介质出口传热介质进口与一根总管连通,传热介质出口与另一根总管连通。这样,传热介质经一根总管后流入传热介质回流支管,然后汇集到另一根总管后排出,传热介质所带的热量由传热介质回流支管和总管接触传热给板料,被热压的板料中的水分散发,其湿空气从小通孔进入湿空气排放管,然后再从其两端排至大气中。
为了使被热压干燥处理的板料处理后较为平整,两根总管,传热介质回流支管和湿空气排放管可均采用矩形横截面异型管,则构成板面平整的刚性传热板。对准湿空气排放管两端的总管两侧面上有湿空气排放凹槽,便于湿空气排入大气中,此时,应当是在湿空气排放管的构成刚性传热板面的两面管壁上密布小通孔。所用的传热介质可以是热气,热液或水蒸气,最多采用的是水蒸气。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如下显而易见的优点:本焊管式热压板重量轻,仅为现有热压板重量的一半左右,易于搬运,使用方便,加工也很方便,故制造成本低,传热效率也较高。本焊管式热压板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热压干燥设备,尤其适用于一种卧式脉动触压干燥机。
附图的图面说明如下: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方案是:参见图1和图2,本焊管式热压板包括一块板面等于或略大于板料板面的刚性传热板11,刚性传热板11由两根侧框杆1、6和两根总管2、10构成框架,在框架中并列焊接着与侧框杆1、6平行的支管3、4。支管3、4包括传热介质回流支管3和湿空气排放管4两种,两者相间排列,传热介质回流支管3两端分别连通上下两根总管2、10,湿空气排放管4两端分别与上下两根长管2、10之间留有一段供湿空气排放的有效距离。一根侧框杆6上有传热介质进口7和传热介质出口9,传热介热进口7与一根总管2连通,传热介质出口9与另一根总管10连通。两根总管2、10、传热介质回流支管3和湿空气排放管4均为矩形横截面异型管,构成板面平整的刚性传热板11。对准湿空气排放管4两端的总管2、10两侧面上有湿空气排放凹槽5,湿空气排放管4的构成刚性传热板11板面的两面管壁上密布小通孔12。侧框杆1,6为钢杆,总管2、10和支管3、4为异型钢管。本焊管式热压板尤其适用于卧式脉动触压干燥机,则其两根侧框杆1、6的外侧各有两个用于连接热压干燥设备中同步连杆机构的销孔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晓鹏,未经刘晓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488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