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浓密机无效
| 申请号: | 97232334.1 | 申请日: | 1997-12-22 |
| 公开(公告)号: | CN2335687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9-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云龙;于建环;徐兆令;林志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云龙 |
| 主分类号: | B01D21/06 | 分类号: | B01D21/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6400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浓密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密机,属矿石选矿技术领域。
目前,冶金矿山所用浓密机多为普通中心传动浓密机,由于溢流堰结构不合理,给矿套筒过短,刮浆耙结构不合理想等原因,容易造成跑浑,造成有用矿物的浪费,而且处理能力低。要想提高处理能力,主要是更换同结构的大规模浓密机,不仅占地面积大,而且基建周期长,投资高,跑浑现象仍未得到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避免跑浑现象,减少矿液浪费,从而能提高处理能力的浓密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的。这种浓密机,由传动装置1,动力装置2,支撑安装两装置的大梁4,位于大梁下方并与其连接的筒体13,与该筒体内壁连接的外溢流堰5,套装在传动装置1转轴14上的给矿套筒7,与该给矿套筒相通的给矿管15,与转轴14下部连接的刮浆耙8组成,其特殊之处是,在筒体13内设与其内壁连接,其上端高于外溢流堰、下端向下延伸的内溢流堰11。
优选方案之一是,所述内溢流堰11的上端比外溢流堰5高50~100mm,下端向下延伸至离筒体底500~2000mm。
优选方案之二是,所述刮浆耙的耙齿9在耙杆上的安装位置按阿基米德螺线的规律排列,耙齿9是弯曲的,其弯曲的曲率半径,随阿基米德螺线轨迹变化。
优选方案之三是,所述给矿管15位于筒体13的上端面以下,它的一端与给矿套筒7的侧壁相通,另一端穿过内溢流堰11和筒体13后,连接了与其相通的脱气槽16。一般给矿管15位于筒体上端面以下380~450mm。
优选方案之四是,所述给矿套筒的下端向下延伸400~600mm在它的出口下方设与其连接的受料盘17。
优选方案之五是,所述外溢流堰5为锯齿状。
工作原理是,启动动力装置2,该装置带动中心传动装置1转动,并通过转轴14带动刮浆耙8回转,矿浆经给矿管和给矿套筒给入,全部经内溢流堰自由沉降,矿浆在沉降过程中经过自由沉降区和压缩区进入耙子区。防止了矿浆直接扩散到外溢流堰5而造成的跑浑。沉降于耙子区的矿浆受刮浆耙的压力,进一步浓缩,并通过刮浆耙将矿浆逐渐刮向池中心,再经排矿口10排出。上部是澄清区,得到的是澄清水,澄清水经外溢流堰5上端流到溢流槽6内,所有的澄清水均经溢流槽6排出。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筒体内设上端高于外溢流堰、下端向下延伸的内溢流堰11,矿浆加入后,矿浆全部经该内溢流堰下端流出,延长了矿浆的运动过程,增加了矿粒的沉降时间,使附着在气泡上的精矿不易溢出,避免了因矿浆直接到达外溢流堰而造成的跑浑。跑浑现象的减少,就能允许矿浆不间断地经给矿管和给矿套筒7输送到浓密机内,从而扩大了浓密机的处理能力。
刮浆耙的耙齿9按阿基米德螺线排列安装,其曲率半径随阿基米德螺线轨迹变化,使矿浆在运动过程中不但受一个向中心“收”的作用,而且还受一个向中心“挤”的作用,矿浆进入排矿口的速度加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处理矿浆的能力。
将给矿管设在筒体上端面以下(一般38~450mm),消除了矿浆给入后的余压作用,使矿浆在液面以下均匀给入,不破坏澄清层,同时,避免了脱气后的矿浆再次混入空气。而现有的浓密机,给矿管15(图1所示)位于澄清区及澄清区以上,矿浆由泵打入后,矿浆的余压冲击液面,破坏了澄清层,造成跑浑。增加脱气槽16后,矿浆在经脱气槽时暴露在空气中,有效地脱除了溶解在矿浆中的空气,避免了跑浑现象。因为矿浆直接给入后,使溶解在矿浆中的空气容易形成气泡,固体颗粒附着在气泡上,沉降过程中受浮力作用,呈“降落伞”状下落,速度较慢,易于跑浑。
给矿套筒7下端向下延伸40~600mm,达沉降层上方,其出口下方设与其相连的受料盘17后,使矿浆沿给矿套筒先落到受料盘上,并从给矿套筒和受料盘的空隙中以瀑布式给入,既避免堵塞现象,又减少了矿浆落差和冲击力,减少了对底部矿浆的冲击,便于矿浆的沉淀,减少了跑浑,提高了处理能力。
外溢流堰5改为锯齿状后,避免了因安装不平等原因,局部排水造成的抽吸现象,减少了悬浮物外流,进一步避免了跑浑现象。
附图图面说明。
图1-现有浓密机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第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第二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图3中刮浆耙8中耙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第三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图5中筒体及内、外溢流堰的俯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给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用来进一步说明技术解决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云龙,未经张云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233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