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无效
| 申请号: | 97232245.0 | 申请日: | 1997-12-17 |
| 公开(公告)号: | CN2327979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7-07 |
| 发明(设计)人: | 王国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国胜 |
| 主分类号: | F28D7/02 | 分类号: | F28D7/02 |
| 代理公司: | 烟台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祖宇 |
| 地址: | 26400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循环 旋转 热交换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热交换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
现有的热交换器,大多数为干式、满液式和套管式热交换器,干式和满液式热交换器,由于焊口内置,工质与介质之间只是一道焊口封闭隔离,介质极容易腐蚀焊口造成工质泄漏与介质混合,一般是等到造成设备故障时才被发现,造成停工停产等损失。套管式热交换器需要大量的接头,增加泄漏机会,介质循环效果差,制作工艺较复杂,介质污垢极易吸附在交换器上,清洗困难,且导致污垢清洗周期缩短,使交换器寿命大为降低。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已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焊口外置,修理方便,使用寿命长,易清洗,换热效率高的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如下措施来达到,一种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它包括工质进出口1,工质进出口2,工质导流管8,其特点是一种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还包括介质导流外筒12,介质导流外筒12的空腔内设有介质导流内筒13,介质导流内筒13的空腔内设有介质导流外管14,介质导流外管14的空腔内设有介质导流内管7,介质导流外筒12的两端设有封口板16,封口板16的通孔与介质导流内筒13的外壁相连接,介质导流内筒13的两端设有封口板17,封口板17的通孔与介质导流外管14的外壁相连接,介质导流外管14的一端设有封口板18,封口板18的通孔与介质导流内管7的外壁相连接,介质导流外管14的另一端连接一封口板19,介质进出口6与介质导流内管7连为一体,介质导流外筒12上沿切线方向设有介质进出口3,介质进出口4,介质导流外管14上沿切线方向设有介质进出口5。
本实用新型同已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积极效果,由于本实用新型焊口外置,即使泄漏也不会造成工质与介质的混合,极易发现故障点,修理方便,不可能造成停工停产现象,且介质的高速旋转流动使污垢的吸附性大为降低,大大提高交换器的使用寿命,热交换效率高,清洗可采用喷沙除垢快捷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右视图;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附图图面说明:
1工质进出口,2工质进出口,3介质进出口,4介质进出口,5介质进出口,6介质进出口,7介质导流内管,8工质导流管,9工质腔,10介质循环腔,11介质循环腔,12介质导流外筒,13介质导流内筒,14介质导流外管,15导流板,16封口板,17封口板,18封口板,19封口板,20导流板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一种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参见图1至3,它包括介质导流外筒12,介质导流外筒12的空腔内设有介质导流内筒13,介质导流外筒12的内壁与介质导流内筒13的外壁构成介质循环腔10,介质导流内筒13的外壁垂直螺旋环绕点焊有导流板15,导流板15与介质导流外筒12的内壁相吻合,介质导流内筒13的空腔内倾斜设有介质导流外管14,介质导流外管14的外壁与介质导流内筒13的内壁构成工质腔9,工质腔9内设有工质导流管8,工质导流管8的长度等于介质导流内筒13长度的2/5-1/2。介质导流外管14的空腔内设有一与之平行的介质导流内管7、介质导流内管7的外壁与介质导流外管14的内壁构成介质循环腔11。介质导流外管14的内壁上垂直螺旋环绕点焊有导流板20,导流板20与介质导流内管7的外壁相吻合。介质导流外筒12的两端焊接密封有封口板16,封口板16的通孔与介质导流内筒13的外壁密封焊接,介质导流内筒13的两端焊接密封有封口板17,封口板17的通孔与介质导流外管14的外壁密封焊接,两端封口板17上对应焊接有工质进出口1、工质进出口2,工质进出口1与工质导流管8连为一体。介质导流外管14的一端密封焊接有封口板18,封口板18的通孔与介质导流内管7的外壁密封焊接,介质进出口6与介质导流内管7连为一体,介质导流外管14的另一端密封焊接有封口板19,所有的焊口采用外置焊接,焊口不重叠,焊口之间有明显隔离带,介质导流外筒12上沿切线方向对应设有介质进出口3,介质进出口4,介质导流外管14上靠近介质进出口6一端沿切线方向设有介质进出口5。
当双循环旋转热交换器投入使用时,介质通过介质进出口3进入介质循环腔10中,沿导流板15高速旋转流动,由介质进出口4流出,介质通过介质进出口5进入介质循环腔11中,沿导流板20高速旋转流动。通过介质导流内管7的内腔由介质进出口6流出。同时工质经截流通过工质进出口1、工质导流管8进人工质腔9中,吸收热量后,饱和蒸气由工质进出口2进入制冷机,在工质腔9中没被充分蒸发的工质沉到底部,经过二次吸收热量,形成蒸气,由工质进出口2进入制冷机,以上是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情况,做冷凝器使用时,气体工质由工质进出口2进入工质腔9中,放出热量形成液体工质,通过工质导流管8由工质进出口1流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国胜,未经王国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22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