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副切割器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230504.1 | 申请日: | 1997-12-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317618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5-12 |
| 发明(设计)人: | 吕传进;赵小军;米依农 | 申请(专利权)人: | 吕传进 |
| 主分类号: | A01D41/12 | 分类号: | A01D41/12;A01D55/00 |
| 代理公司: | 绍兴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允姿 |
| 地址: | 31246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全喂入 联合收割机 切割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联合收割机。
随着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联合收割机在农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由于南方田块小、土地潮湿,普遍采用履带行走的小型联合收割机进行收割作业。小型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由于动力小,在收割时往往采取提高割茬以减少喂入量,以减少动力消耗,有利于减少麦谷损失。但是由于割茬太高,不利于下季作业,也不符合传统农艺要求。为了使割茬割低,目前市场上出现了一种动、定刀组成的副切割器,采用二次切割的办法,以减低割茬,但该定刀易搁草,使割刀不能把稻茬全部割去,且需手动操作,难以推广使用。
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设计一种能彻底割去割茬、工作可靠、结构简单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副切割器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副切割器的刀架与收割机底盘铰接,为了使刀片能够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工作,因此上、下二层刀片均采用动刀片。上、下刀片相反方向的往复运动,通过偏心连杆机构予以实现。具体的结构如下:
(一)如图2(a)为副切割器的单连杆结构:单连杆(10)与直角摆杆(9)的摆壁相连,直角摆杆的另一摆壁与直摆杆(8)的一端相连,直摆杆的中间与刀架(12)铰连,直摆杆的两端分别与上、下刀杆(5)、(7)相连。上、下刀杆分别铆上动刀片(4)、(4′),上、下刀杆由夹持器(11)滑动安装在刀架(12)上,刀架(12)与收割机底盘铰连。
(二)如图2(b)为副切割器双连杆结构:双连杆(15)分别与直角摆杆的摆壁(9)、(9′)相连,两直角摆杆(9)、(9′)的另一摆壁分别与上、下刀杆(5)、(7)相连,动刀片(4)、(4′)分别铆在上、下刀杆(5)、(7)上,上、下刀杆(5)、(7)由夹持器(11)滑动安装在刀架(12)上。刀架(12)与收割机底盘铰连。
本实用新型突破了现有技术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切割刀片采用动、定刀布置的死板格局,而采用了上、下两层刀片均为动刀的结构,因此具有下列优点:一、在不增加收割机喂入量,在原有动力配套条件下,大大减低了作物割茬。符合了传统农艺要求。二、由于上、下均为动刀,对环境和作物的适应性提高,使割刀能完全把稻、麦茬割去,增加了二次切割的可靠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副切割器在全喂入联合收割机部位示意图:
图中(1)为主切割器割台,(2)为副切割器,(3)为副切割器升降机构。
图2(a)为本实用新型副切割器单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实用新型副切割器双连杆结构示意图。
图中(4)、(4′)小连杆;(5)、(7)上、下动刀杆,(6)(6′)上、下动刀片;(8)直摆杆,(9)、(9′)直角摆杆,(10)单连杆,(11)夹持器,(12)刀架;13偏心,15双连杆。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2(a)所示,副切割器的刀架(12)与收割机底盘铰接,上、下刀片(6)(6′)分别与上、下刀杆(5)、(7)铆合。刀杆通过夹持器(11)安装在刀架(12)上。工作时主切割器割台(1)上的转轴,通过传动机构与刀架(12)同一铰连中心上的偏心(13),单连杆(10)与直角摆杆(9)相连,直角摆杆(9)用小连杆与铰接在刀架上的直摆杆(8)连接,直摆杆(8)两端用小连杆与上、下刀杆(5)、(7)相连,带动刀片(6)(6′)作相反方向的往复运动。
图2(b)为副切割器双连杆传动结构的示意图,工作时,主切割器割台(1)上的转轴通过传动机构,传至与刀架位于同一铰连中心的偏心(16),由双杆牵手(15)与同一转动中心的上、下两个直角摆杆(9)(9′)相连,并通过连杆(4)(4′)与上、下刀杆(5)、(7)相连,使刀片作相反方向的往复运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吕传进,未经吕传进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305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