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焊护目镜无效
| 申请号: | 97223792.5 | 申请日: | 1997-06-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314766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4-21 | 
| 发明(设计)人: | 王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鑫 | 
| 主分类号: | A61F9/06 | 分类号: | A61F9/06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山东省东营石***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焊 护目镜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焊护目镜(以下简称护目镜),它具有镜片、镜片支架(以下简称支架)、透光板、筋片、面罩。
通常我们所使用的带有面罩的护目镜,由于抗辐射的需要,颜色太深,把式的需要不断移动镜面,帽式的或看不清所焊位置,或镜片抗辐射程度差,很不适用。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带有面罩的护目镜,它可以控制光波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少量光线通过,防止光线辐射;并在视线上形成光线较亮的强光区和光线较暗的弱光区,更好地起到了防止辐射、便于目测定位、以及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使用时不必把持的作用,操作十分方便。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支架内有四个表面,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第三表面与第四表面(以下简称一面、二面、三面、四面)相互平行,二面与三面、一面与四面相交成同一角度。支架的四个面上分别固有反光镜片,每片镜片与所对应的支架表面平行,每相临序号表面上的镜片颜色不同并相对反光。在镜面支架外围边面(以下简称支架边面)与四个镜面所形成的空间相交,但不与镜面垂直的两面上开入射光孔和出光孔,入射光孔和出光孔上固定透明板。
当光经透光板进入入光孔后,在护目镜内,光线有以下三种反射轨迹:
第一种是光线通过镜片的一面反射到二面,从二面直接进入人的视线;第二种是光线直接照射到三面上,从三面反射到四面;从四面进入视线;第三种是光线通过一面反射到二面,从二面照射到三面,从三面照射到四面,从四面进入视线。
由于每片彩色镜片只能反射本颜色的光,其他颜色的光绝大多数被镜片吸收,每相临序号镜片的颜色不同,使得上一镜片反射得来的某一颜色的彩色光在下一级反射过程中被吸收,而上一级光线中所含有的少量的与下一级镜片颜色同色的光被反射到再一级的镜片上去。这样,经过一级或几级这样的反射和吸收,大多数辐射性较强的光线被镜面吸收,进入视线的只有在可见光中很小的波长范围内的少量光线,且反射吸收的次数越多,光线越少,视力感觉越暗。
三种反射轨迹的光线被反射吸收后进入人的视线,形成了相对应的三个区,沿第一种轨迹和第二种轨迹反射来的光线较强的强光区以及沿第三种轨迹、位置介于二者之间的弱光区。对应于视觉所观察到的外界空间分三个区域:即两个强光区域和一个弱光区域。当光源在强光区域时,视觉所观察到的光线较亮,光线柔和,辐射性小,便于观察方位。在弱光区域时,光线较暗,辐射性更小,便于光源发光时观察或操作。
把支架做成盒式的目的,一是为稳固镜面,二是防止其他无关光线干扰,三是便于固定下文所提到的其他配件。出光孔和入光孔上固定透明板的目的,是使透明板与支架形成相对密封的空间,防止尘埃进入,保护镜片正常的反光和吸收功能。
两筋片固定在支架两端面上,筋片与支架入射光的一面上固定一面罩,面罩与透光板重叠部分开透光孔,起到了稳定面罩、防止面部受辐射的作用。
支架两端固有绑带,并各有凹眼和凸柱,通过凹眼和凸柱相扣接,可以根据操作者头的大小,调节绑带的尺寸,使用时将其戴于头部,可不必用手把持。
本实用新型护目镜,具有以下特点:
抗辐射能力强。由于镜面对射入镜内的光进行了反复吸收,大多数辐射性较强的光线被吸收,进入视线的只有可见光中很小波长范围内的少量光线。因此,即使在强光区能看清周围环境的情况下观察发光源的时候,也不能刺伤眼睛。
便于观察操作。由于进入视线形成强光区和弱光区,操作者在使用时既能利用强光区及时地观察定位,又能在操作时使光源在暗光区域,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光线的辐射。操作时不必频繁摘戴或移动。
有效地保护眼睛。工作时从头到尾戴此防护镜,从根本上消除了眼睛接触到强烈弧光辐射的可能。
图1是支架与四个镜面垂直面的剖视简图(箭头所指具体表示的平面)
图2是入射光进入护目镜后反射光三种轨迹简图。
图3是能够进入视觉的三种光区及区域简图。
图4是筋片、面罩、绑带安装直观示意简图。
下面结合图纸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具体装置及工作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鑫,未经王鑫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379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