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恒温槽无效
| 申请号: | 97222419.X | 申请日: | 1997-07-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30490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20 |
| 发明(设计)人: | 潘敏峰;潘世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敏峰;潘世华 |
| 主分类号: | G01K15/00 | 分类号: | G01K15/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518028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恒温槽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现场检查、标定温度传感器用的温度检定装置,尤指一种小型便携式温度检定仪中使用的恒温槽。
目前,世界各国生产使用的恒温槽如图1所示,它包括槽体1,套于槽体内的传热套管2。槽体和套管多采用金属导热材料制成,其形状全部为圆柱形。为了使传热套管2便于更换,槽体和传热套管之间必须留有足够的空气间隙,一般为0.2毫米。这种间隙加大了槽体与传热套管之间的热阻,由此降低了恒温槽体与传热套管之间的传热和仪器标定的精度。另一方面,如果这种预留气隙太小,由于异物或传热不均匀引起的微小变形会使传热套管卡死而无法取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新的恒温槽,这种恒温槽不仅能大大地减少槽体与传热套管之间的气隙,而且能完全排除异物和变形导致的传热套管卡死于槽体内的现象。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恒温槽包括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槽体和用相同材料制成,同轴套于槽体内的传热套管,槽体和传热套管上设有安装温度元件的孔腔,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槽体和传热套管是锥体。
下面结合附图和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其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恒温槽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恒温槽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槽体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传热套管的示意图。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用抗氧化金属导热材料制成的槽体1,和用相同材料制成,同轴套于槽体内的传热套管2。槽体1和传热套管2上都均布设有安装温度元件的孔腔,其特征在于槽体1和传热套管2都是锥体。由于槽体和传热套管采用了锥体结构,大大地减少了槽体和传热套管之间的气隙,使两者之间的传热近似于接触传热,由此大大地提高热传导性能和恒温槽温度场的均匀性,而且避免了传热套管卡死于槽体内无法取出的现象。
另一方面,由于槽体和传热套管之间的气隙非常小,空气的流动性差,温度场均匀,在同样精度的条件下可以减少恒温槽的长度。
本实用新型中槽体和传热套管的锥度范围在0°4′27″至2°4′27″。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最佳实施例中,锥度为1°4′27″。
传热套管上一般均布设有四个孔腔4,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中,这四个孔腔之间分布的径向距离沿轴向不同,传热套管底部四个孔腔间距很小,所以温差很小,一般不超过工作温度的0.05%,而传热套管上部四孔之间的距离较大,有利于安排传感器的引出线,手柄和接线盒等所要求的空间。这种斜孔的巧妙设计使槽底测温区四孔之间的温度差减至最小,而槽口部分为各式各样的温度传感器提供了有效的操作空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仅克服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且大大地提高了温度测定和校验的精度,不失为一种实用、具有创造性的优良设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敏峰;潘世华,未经潘敏峰;潘世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2241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