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97217987.9 | 申请日: | 1997-09-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305778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27 |
| 发明(设计)人: | 潘华宗;孟庆昌;陈初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31 | 分类号: | H01R13/631;H01R23/70 |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插入 力卡缘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缘连接器,特别涉及这样一种卡缘连接器,其可供插入一电路板,具有可对合的第一、二绝缘壳体,第二绝缘壳体内的导电端子在两绝缘壳体靠合或脱离动作的作用下相对靠近或松驰,使要插接的电路板能够在导电端子松驰时插入,且其插接电路板时为低的插入力。
卡缘连接器一般用于在电脑外设扩充时提供接口电路板的插接,其具有转接传输电信号的效果。近年来由于电脑功能逐渐增强,可提供的扩充外设增多,因此,此类卡缘连接器上用于传输电信号的导电端子数量也愈来愈多,与卡缘连接器插接的相应电路板,其上的导电接点(Gold Finger)也随之增加。为保证导电端子与电路板上导电接点接触可靠,在导电端子的接触面对导电接点的接触力不能降低,这样,造成电路板插入卡缘连接器的力量很大。以具有340根导电端子的卡缘连接器为例,插入力约需14至20kg,使用上不理想。于是产生了一种可以控制卡缘连接器相互对置的导电端子相对靠近与松驰的卡缘连接器,使待插接的电路板能够在导电端子松驰时,轻松插入,然后使导电端子相互靠近,夹紧电路板,达到低插入力的插接效果。这类卡缘连接器可参考美国专利第4,629,270、4,863,395号。但是,这种已知的卡缘连接器都以一驱动件水平推引,来控制相互对置的导电端子相对靠近与松驰,其中该驱动件为一锯齿状长条,因为锯齿处应力集中,且锯齿的陡峭斜度所能推动的距离很短,因此造成推引过程中推力相当大。另外,已知的卡缘连接器锯齿状驱动件制造困难,且组件繁多,组装加工不便,成本相当高。
本实用新型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具有导引倾斜面的卡缘连接器,当利用该卡缘连接器杠杆式联动机构的控制使连接器第一、第二绝缘壳体靠合或脱离时,导电端子能相对靠近或相对松驰,使电路板能以低插入力插接。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用于插入一电路板,该卡缘连接器包括:第一壳体,为一长形绝缘壳体,具有插接面与靠合面,沿该插接面长度方向设有贯穿该第一壳体的插槽;与该第一壳体相对靠合为一体的第二壳体,其对应于该第一壳体的插槽设有中央槽道,且在该中央槽道设有多个端子容纳孔;多个导电端子,设置在该多个端子容纳孔中,具有接触部、干涉部及焊接部,其中该接触部与该端子容纳孔内壁保持适当间距,使该接触部具有供压迫的弹性空间;一相对该导电端子中的接触部横向位移的抵撑装置,设于该插槽中靠近中央槽道一侧。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在导电端子相对松驰的状态下插入电路板,使插接电路板所需的插接力较低,整体结构精简,并可保证导电端子与电路板可靠的电连接。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第一壳体未盖合于第二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第一壳体盖合于第二壳体的立体组合图;
图4为图2中沿Ⅳ-Ⅳ线的剖视图;
图5为图3中沿Ⅴ-Ⅴ线的剖视图。
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低插入力卡缘连接器1包括: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11、多个导电端子12、联动机构13、导引装置14及定位装置15等,其中该第一壳体10为一长形绝缘壳体,具有插接面101与靠合面102,插接面101沿长度方向设有贯穿靠合面102的长形插槽103,用于插接电路板(未图示),在该长形插槽103位于靠合面102侧的两边设有倾斜度大于四十五度的倾斜抵靠面104(参见图4),作为抵撑装置,可使多个导电端子12抵止于其上。另外,第一壳体10的插接面101长度方向的两端设有凸起的导座105,可用于导引电路板。第二壳体11与第一壳体10同样为长方体,具有与靠合面102贴合的对靠面110,及用于插接于主机板(未图示)的插接面111,其对应于长形插槽103设有中央槽道112,可供插接电路板,且对应于倾斜抵靠面104的中央槽道112沿长度方向两侧设有多个端子容纳孔113,用于容纳多个导电端子12。图上仅示出该多个导电端子12中左右对置的一对,其具有接触部120、干涉部121及焊接部122,其中接触部120露出对靠面110,其顶端部分抵止于该倾斜抵靠面104(参见图4)。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798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