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利用客车尾气取暖的换热器无效
申请号: | 97213566.9 | 申请日: | 1997-04-08 |
公开(公告)号: | CN228919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8-26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庆石油管理局公共汽车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7/00 | 分类号: | F28D7/00 |
代理公司: | 大庆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志文 |
地址: | 163411 黑龙江省***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客车 尾气 取暖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换热器,属于客车上利用客车尾气取暖的换热器。
目前,客车取暖主要有三种技术:1、直接将发动机尾气用管道引入车厢,靠管道或散热器取暖,这种方式由于车辆运动管道易松动而使尾气进入车箱,发生乘客废气中毒事故,此外由于管道过热易引燃物品,存在火灾隐患;2、使用燃油锅炉燃烧燃油取暖,这种方式缺点是油管接头处燃油泄漏不易察觉,易造成火灾事故,且燃油锅炉价格昂贵,又浪费能源;3、采用发动机冷却水取暖,因热量不足,客车取暖效果不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很好的利用客车尾气取暖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换热效率高又安全可靠利用客车尾气取暖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达到:该换热器其固定于客车底部的密闭金属壳体内固有四块金属隔板,隔板之间及隔板与壳体的各壁之间通过焊接将壳体内部分隔成五个密闭空间,分别为预热室、前排气回转腔、后排气回转腔、热交换室和后排气腔;在预热室的左壁上焊有周壁带小孔的尾气进气管,右壁上焊有周壁带小孔的导气管;热交换室的左壁与右壁之间密封焊有与其垂直的数十根导气换热管,导气换热管之间的间隙内充满热交换介质,在热交换室的前壁或后壁的靠底处设有进(回)液口,在热交换室的上盖设有出液口,进(回)液口和出液口均与车厢内的散热器相连,在后排气腔的右壁上焊有排气管。
上述的利用客车尾气取暖的换热器,其热交换介质可为水或防冻液隔板II可从隔板I焊接处分为两块。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由于该换热器固定于车厢外部,靠尾气加热热交换介质,进入车厢的是热交换介质而不是尾气,彻底解决了尾气泄漏进人车厢的问题,避免了乘客中毒事故的发生,消除了火灾隐患,从根本上保证安全行车;该换热器设有预热室、前排气回转腔和后排气回转腔,尾气在换热器内两次折返,三次对热交换介质进行加热,因而换热效率高,使车厢温度明显提高,解决了乘客取暖问题。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附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A-A视图;
附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B-B视图;
附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D-D视图;
附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C-C视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由图1及图5示,该换热器其由钢板焊接成且密闭的壳体1内固有四块隔板,与壳体1的底平行的隔板I9三边与壳体1的前壁、左壁及后壁密封焊接后再与平行于右壁的竖直隔板I7角焊固定密封,隔板II7的四边分别与壳体1的前壁、后壁、底及盖焊接密封,隔板I9与底之间构成预热室8,预热室8左壁上焊有周壁带小孔的尾气进气管18,右壁上焊有周壁带小孔的导气管17,周壁带小孔的进气管18和导气管17可具有消音功能;隔板I9上边密封焊有与左壁平行的隔板III5,隔板III5其余三边分别与壳体1的上盖、前壁及后壁焊接密封,隔板III5与左壁之间构成前排气回转腔12,隔板III5与隔板II7之间构成热交换室2,热交换室2的左右壁即隔板III5与隔板II7之间垂直密封焊有数十根导气换热管3,导气换热管3之间的间隙内充满热交换介质10,热交换介质10可为水或防冻液,在热交换室2的前壁或后壁的靠底部位设有进(回)液口11,在热交换室2的上盖上设有出液口4,进(回)液口11和出液口4均与车厢内的散热器相连,在隔板II7与壳体1的右壁之间焊有隔板IV16,隔板IV16的四边分别与壳体1的底、盖、右壁及隔板II7焊接密封且将焊于隔板II7上的导气换热管3平分开,隔板IV16将隔板II7与右壁之间分隔为后排气回转腔15和后排气腔13,在后排气腔13的右壁上焊有排气管6,后排气回转腔15内有导气管17通入:在壳体1四角靠底部位设有与客车固定用的支脚14。
使用时,客车尾气经尾气进气管18进入换热器的预热室8内,然后经导气管17进入后排气回转腔15,此时,尾气对隔板I9上部的热交换介质10进行初加热;在隔板IV16的阻挡下,尾气经半数的导气换热管3进入前排气回转腔12,此时尾气对热交换介质10进行二次加热;尾气在前排气回转腔12内达到一定量时又经另一半的导气换热管3进入到排气腔13,此时尾气第三次对热交换介质10进行加热,尾气最后经排气管6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庆石油管理局公共汽车公司,未经大庆石油管理局公共汽车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356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