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小型两用燃气锅炉无效
| 申请号: | 97211678.8 | 申请日: | 1997-02-26 | 
| 公开(公告)号: | CN230166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23 | 
| 发明(设计)人: | 李俊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俊德 | 
| 主分类号: | F24H1/08 | 分类号: | F24H1/08 | 
| 代理公司: | 伊春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李建人 | 
| 地址: | 153000 黑***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两用 燃气锅炉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民用取暖设备,具体地说是一种小型两用燃气锅炉。
目前,我国北方民用取暖设备很多,主要有以燃煤为热源的土煤炉及以石油液化气、煤气为热源的燃气取暖设备。前者因污染严重、耗用人力物力等因素正逐渐被淘汰;后者则由于具有污染小,占地少等特点已被广大用户所接受。但是目前已有的产品在性能上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如热转换率低,热排放量大、功能单一即仅具备取暖功能而不具备加热饮用水的功能等等,因此使该类产品在推广应用上受到一定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染小、热转换率高、热排放量少且兼具采暖和加热饮用水两种功能的小型两用燃气锅炉,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污染大、热源浪费大等不足之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小型两用燃气锅炉,由锅炉本体和辅助部件构成,锅炉本体包括炉体、排管及水套、排烟道三部分,其特征是:炉体位于锅炉本体的下部,由炉膛、燃气入口及燃气炉盘组成;炉体的上部是相通的排管和水套,出水管和回水管分别与水套的上、底部相连接;排烟道分为主排烟道和辅排烟道,二者分别与炉体相通,且主、辅排烟道底部安有同轴控制挡板;同轴控制挡板由主挡板、辅挡板、轴及拉杆构成,主挡板与辅挡板呈90度角;主、辅排烟道在锅炉本体顶部汇合;锅炉本体的中上部还安有饮用水加热罐,主排烟道位于饮用水加热罐的中心位置处,饮用水加热罐的外侧还安有饮用水水箱;水套底部开有排污口。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分别安有水位计、报警器、电子打火器等辅助部件。该锅炉工作时,先启动电子打火器点火,由于采用排管方式,因此热量可将排管及水套内的水介质充分加热,升温后的水介质回出水管进入采暖系统,回水则由回水管重新进入排管及水套内加热循环;同时,炉内余热进入排烟道。当需加热饮用水时,转动同轴控制挡板的轴,在拉杆的带动下,主挡板置下,主排烟道畅通,辅挡板闭合,辅排烟道关闭,余热进入主排烟道使饮用水加热罐内的水得以充分加热;若不需加热饮用水,再转动同轴控制挡板的轴,同理,辅排烟道畅通,余热可由辅排烟道直接排出。这样,经过二次换热后,热能得到充分利用,热排放量大大减少。此外,饮用水可由饮用水加热罐外侧的饮用水水箱供给,饮用水高度由水位计指示,水沸腾时可通过报警器报警。
本实用新型同现有技术相比其先进之处在于:该小型两用燃气锅炉兼具采暖和加热饮用水两种功能,且由于采用排管加热和双烟道结构,使热转换率大大提高,热排放量大大减少。此外,本实用新型还具有污染小、成本低、占地面积小、加工方便、适于民间简易取暖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图1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同轴控制挡板主视图,
其中,1燃气入口、2燃气炉盘、3炉膛、4排管、5水套、6出水管、7辅排烟道、8饮用水加热罐、9饮用水水箱、10报警器、11主排烟道、12水位计、13同轴控制挡板、14电子打火器、15回水管、16排污口、17主挡板、18辅挡板、19轴、20拉杆。
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将安有电子打火器14的燃气炉盘2置于炉膛3内,燃气可由燃气入口1注入;将加工好的排管4和水套5安装在炉膛3内,且水套5上部接有出水管6,水套5底部接有回水管15,在排管4和水套5的上部用铁板焊接成与炉膛3相通的辅排烟道7,再用铝板焊接成与炉膛3相通的主排烟道11,并在主排烟道11的外围空间用铝板焊接成密闭的饮用水加热罐8,饮用水可由饮用水水箱9提供。同时,将同轴控制挡板13安装在主排烟道11和辅排烟道7的底部,同轴控制挡板13由互成90度角的主挡板17、辅挡板18、轴19及拉杆20连接构成。此外,饮用水加热罐8外侧安有水位计12,其顶部安有报警器10,在水套5的底部外侧还开有排污口16,以上便构成本实用新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俊德,未经李俊德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167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