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升降平板运输车无效
申请号: | 97211347.9 | 申请日: | 1997-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300546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2-16 |
发明(设计)人: | 孙光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光强 |
主分类号: | B60P1/02 | 分类号: | B60P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32021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平板 运输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以升降平板运输车辆。
现有的平衡重式叉车系一种货物的搬运工具,它有多种显著的“搬”、“运”功能:一是利用货叉升降和叉车进退对人力不易搬动的物品进行自动起重搬动、移位装卸;二是从事货物的堆高码垛作业;三是货叉上加平板用以承载人力便于装卸的货物进行短途运输。上述功能使叉车广泛地应用于车站、港口、厂矿、仓库等货物的搬运作业。但在生产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体积小、重量轻、数量多的袋、桶、包装物等零散货物搬运作业,叉车无法发挥起重功能,只能人工将货物装卸在叉车货叉平板上,叉车仅作为短途运输工具。因此,在实践中调查,仅从事短途运输的叉车占使用叉车总数的55%。多功能的叉车在仅从事短途运输作业时却有许多明显不足:
1、平衡重式叉车在后部都要装配平衡配重才能满足起重要求,同时需要坚固的车体有利于支承,这使得叉车整备质量大大高于装载质量。如载质量5吨叉车,整备质量就达8吨,平衡配重一般就占载质量的一半。因此,叉车动力性低,燃油消耗高、经济性差、浪费能源,污染环境。
2、因叉车前置货叉载物,为了保持车辆运行时纵向平稳性,装载的货物受载荷中心距的制约,既货物的质量大小和质量重心垂线距叉根距离有一定要求,再加上货叉平板面积较小等因素,就限制了一些货物的装载数量,使叉车不能满负荷运输,这对叉车的运输能力是个浪费。装载货物体积超过一定高度,司机无法看清前方视线。这是叉车作为运输工具的一项不安全因素。
3、货叉平板三面敞开且面积又小,在升高装卸作业时对装卸作业人员不安全,货物运输途中转弯或下坡路段又经常掉货,掉下的货物常阻碍车辆的运行且易被车辆轧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将叉车前悬单端受力升降的货叉放入两桥之间,增加一个液压升降门架,改单端受力升降的货叉为两端受力升降的平板,取消平衡配重,前桥为前置动力驱动桥,后桥为转向桥,形成了便于人工装卸货物仅从事短途运输的升降平板运输车。
一种升降平板运输车除包括前驱动桥和后转向桥外,在牵引车后设置前门架,在转向桥上坐落有后门架,且由升降平板相互连接,前置动力牵引车中发动机输出动力和转换液压能,双门架液压机构同时作用使平板平稳升降,平板可落地或升到所需高度便于装卸作业,平板可离地一段距离便于车辆行走。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又可以这样来实现:所述前置动力前驱动牵引车包括驾驶室,驱动桥和前门架,发动机位于驱动桥上,前门架位于牵引车后。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还可以这样来实现:所述的前门架结构为重叠式,内架套装在外架里,且可在外架内滑行,门架两侧设置支承液压油缸。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也可以这样来实现:所述的升降平板前后两端有垂直段,且均装配有滑轮可在内架凹槽内上下运动,垂直段与平板之间为刚性联结。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亦可以这样来实现:所述的后转向桥上坐落有后门架,转向系统为液压转向油缸和拉杆。
上面所述的升降平板运输车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的升降平板系两端受力平衡升降,不必象叉车那样装配平衡配重,也不需要坚固的支承。发动机和动力牵引车体积也相应缩小。综上因素,以相同载质量作为比较级别,升降平板运输车比叉车整备质量大大降低。所以,升降平板运输车动力性提高,燃油消耗明显下降,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2、升降平板运输车载荷中心距宽阔,平板面积增大,装载货物不受体积和质量重心垂线位置的制约,所以更易达到满负荷运输。前进方向无门架及货物遮挡,司机视线更加开阔。
3、因平板面积增大和后门架的拦护,货物运输过程中掉货的可能性降低,且不易被车辆轧坏。装卸人员安全作业性得到提高。
4、升降平板运输车与叉车相比,材料成本、加工成本均可大大降低,其总成本可降低20%-30%。
附图说明
图1、升降平板运输车主视图
图2、升降平板运输车俯视图
图3、前门架结构示意图 A-A为门架剖视放大图 I为滑轮放大图
图4、升降平板结构示意图
图5、后转向桥示意图
实施例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如下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光强,未经孙光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113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