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折叠式自行车无效
申请号: | 97201339.3 | 申请日: | 1997-02-19 |
公开(公告)号: | CN2294909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0-21 |
发明(设计)人: | 王振兴 | 申请(专利权)人: | 全昌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15/00 | 分类号: | B62K15/00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娴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折叠式 自行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折叠式自行车,特别是一种能快速折叠且容易托行携带的快速折叠式自行车。
目前市面上有相当多种的折叠式自行车,如图1所示,这种自行车1主要是便于收藏在汽车的后车厢,可以方便远行时做为休闲骑乘的休闲工具,虽然,这种折叠式自行车1容易用车辆承载,但是自行车1如果要达到折叠的目的,所使用的折收构件太复杂,折叠方式较为困难、缓慢,并且常有定位不确实的情形发生,使得骑乘时,会有噪音产生,或是感觉车架晃动,虽然折叠后的自行车1体积减小,但是,这种不规则的叠收方式,使自行车1仍有许多构件凸伸,并且具一定的重量,而搬运不便,也容易刮伤搬运者或弄脏衣物。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构造简单,且使用操作方便,可以迅速折叠用以拖行的折叠式自行车。
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折叠自行车,包括一个车前架、一个车后架,一个定位架及二个内管,车前架前端的车头管内穿枢一个前叉,前叉末端枢设一个轮圈,车后架是以座管、平叉及立叉固接,且在平叉、立叉交汇端枢设一个轮圈,定位架分别与车前架及车后架衔接,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前架内侧设有一个呈U型的衔接口,衔接口顶、底面对应设有一个贯通的穿孔;
所述车后架内侧对应车前架衔接口的位置设有一个呈U型的衔接口,衔接口顶、底面对应设有一个贯通的穿孔;
所述定位架枢置在所述车前架及车后架的衔接口之间,两侧对应衔接口穿孔的位置分别设有一个贯孔,而在一侧靠近中段位置设有一个长条型的位移孔,位移孔内埋设有一个弹性元件,弹性元件两端分别向外侧推抵一个定位栓;
所述两内管分别穿经车前架、车后架衔接口的穿孔及定位架的贯孔,并与车前架及车后车架的衔接口固接,所述定位架两侧枢套在所述内管外周,其周面对应定位栓的位置分别设有四个呈十字状分布的插孔。
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前、末端分别设有数个凹槽,所述车前架、车后架衔接口的穿孔内壁对应设有数个与所述凹槽嵌合的凸肋。
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管靠近中段的位置呈实心状,所述插孔贯穿内管的内壁且相互连通。
所述的折叠式自行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架上形成一个供使用握持的握把。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快速折叠式自行车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
图1是以往自行车的叠收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
图5是本实有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的折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折合后的部分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上述较佳实施例折合后的托行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另一较佳实施例内管与定位架的装配示意图。
如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式自行车包括一个车前架10、一个车后架20、一个定位架30、两个内管40及两个护盖50。
所述车前架10是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以一般铸造法一体制造成型,且断面是呈I型的架体,车前架10前端的车头管11内穿枢一个前叉12,在前叉12末端枢设一个轮圈13,而在车前架10内侧凹设一个呈U型的衔接口14,衔接口14顶、底面分别对应设有一个贯通的穿孔141、142。
车后架20是采用铝合金或镁合金以一般铸造法一体制造成型,包括一个座管21、两个平叉22、两个立叉23及一个轮圈24,座管21的断面是呈I型,平叉22、立叉23的断面呈U型,其末端的交汇端可供轮圈24枢设,而该座管21在内侧对应车前架10衔接口14的位置处,凸设一个呈U型的衔接口25,且在衔接口25顶、底面也分别对应设有一个贯通的穿孔251,252。
定位架30枢置在车前架10及车后架20的衔接口14、25之间,是一个呈H型的架体,配合图3所示,其在两侧对应衔接口14、25的穿孔141、142、251、252的位置处,分别设有一个贯孔31、32,及在一侧靠近中段位置处设有一个长条型的位移孔33,位于移孔33内埋设有一个弹性元件35(本实用新型是弹簧),以及两个受弹簧35向外侧推抵的定位栓36,为了方便定位栓36的装配,是先将一个推把361置入位移孔33后,再与一支推杆362螺接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全昌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全昌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133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全天候管道焊接用轻型防护棚
- 下一篇:环列式磁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