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锅炉用水除氧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7201124.2 | 申请日: | 1997-02-04 |
| 公开(公告)号: | CN229297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9-30 |
| 发明(设计)人: | 高南;李楠;王涛;纪晓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 |
| 主分类号: | F22B37/00 | 分类号: | F22B37/00;C02F1/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技大学专利代理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荣娥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锅炉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属于锅炉设备的制造领域。特别适用于制造降低锅炉中水溶解氧含量的除氧设备。
众所周知,在低压热管式锅炉中水的溶解氧对锅炉及钢制暖气片有着较强的腐蚀作用,是锅炉发生堵管、爆管事故的主要因素,为了消除这类事故的发生,其锅炉用水必须进行除氧。在现有技术中,对锅炉用水的除氧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如热力除氧,解析式除氧,真空除氧,钢屑除氧,亚硫酸钠除氧,氧化还原树脂除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普遍存在投资大、成本高、操作麻烦,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另外中国专利局公布一项CN2038494U专利,该专利所提出的是一种电化学除氧器,该装置是利用电化学原理,通过阴极与阳极,由外加直流电而形成一个静电场,当水经过该电场时,水中的溶解氧被极化,并经还原和沉淀等过程,而达到除氧的目的。但是该设备存在有三个问题。(1)该设备在运行过程中,由于采用了铝做为阳极材料,而铝阳极表面容易附着一层较厚和松软多孔的AL(OH)3生成物,因此严重影响了电场的稳定性和电场的强度,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要进行清除该沉淀物或更新阳极,否则影响除氧效果。(2)该设备是采用方箱式结构设计,水流不可能均匀的通过电场,因此需要增装一部循环泵,使得设备成本增加。(3)该设备的使用温度范围较窄,一般只适用于40~70℃温度范围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用费用少,除氧效果好而无污染的锅炉用水除氧装置。
本实用新型装置是根据电化学原理和除氧效果更好这一特征,将锅炉用水除氧装置设计成圆筒型,而且结构简单、合理。下面结合附图详细叙述如下:该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除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该除氧装置的A-A剖面示意图。在附图中,1为进水口,2为阴极网,3为阳极网,4为上盖板,5为紧固密封件,6为绝缘管,7为螺栓,8为正极引入线,9为直流稳压器,10为排污口,11为绝缘垫,12为负极连线,13为阳极网外接金属柱,14为壳体定位槽,15为壳体,16为出水口,17为阴极隔板。
本实用新型除氧装置的组成是在壳体15中安装有阴极网2,在阴极网2的内部安装有阳极网3。在壳体15的底部设有排污口10,在壳体15的下边设有进水口1,在壳体15的上边设有出水口16,在壳体15的顶部盖有上盖板4并由螺栓7紧固,其特征在于阴极网2的两边装有阴极网隔板17,在壳体15内侧两边装有壳体定位槽14,阴极网2通过被紧固在壳体定位槽14内的阴极网隔板17而被固定在壳体15中,同时由负极连线12将阴极网2、壳体15和直流稳压器9的负极相联接,在阴极网2的内部安装的阳极网3底端垫有隔离壳体15的绝缘垫11,在阳极网3的上端装有阳极网外接金属柱13,并由绝缘管6和紧固密封件5固定装在上盖板4的中心线上,通过正极引入线8将直流稳压器9的正极与阳极网外接金属柱13相联接。该除氧装置的进水口1应与进水管相联接,而出水口16应与锅炉的进水口相联接。由阴极网2和阴极网隔板17所组成的隔离体被安装在壳体15内,使壳体15被隔离体分成两部分,因此进入进水口1的水流不但100%的经过阴极网2,而且阴极网2还起到分散水流,使水流能够更均匀地通过电场。该除氧器的不溶性阳极网3是由合金制成。当直流稳压器9将220V、50Hz的交流电变压、整流换为直流电后,再由正极引入线8和负极连线12,将电引至该除氧装置的正负极端,当水流经过阴极网2被分散作用后,再均匀地进入由阴极网与阳极网共同组成的双重低压静电场,从而更充分的对水流经除氧器的水进行除氧,其中水溶解氧在阴极区由于电场的作用发生如下反应:
采用本实用新型锅炉用水除氧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具有除氧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运用费用少和能够有效的降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以及防垢的效果,其更重要的是经该除氧装置,在除氧过程中不会有任何有害物质生成,对水质也无任何不良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未经冶金工业部钢铁研究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112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