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喇叭音箱垫无效
| 申请号: | 97200802.0 | 申请日: | 1997-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8395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10 |
| 发明(设计)人: | 李梓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梓民 |
| 主分类号: | H04R1/02 | 分类号: | H04R1/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喇叭 音箱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喇叭音箱垫。
喇叭音箱的使用对于从事音响的业者而言具有息息相关与密不可分的关系。音箱中喇叭的发声原理是利用电信号通过喇叭线圈,带动纸盆推动空气可产生声音。亦即为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喇叭发出声音时需要有支撑物,而目前是以喇叭音箱为喇叭的载体,当喇叭朝外发出声音时,是以喇叭音箱及放置喇叭音箱处为其反作用力的承体,因喇叭音箱及喇叭音箱放置处的材质及结构上的不同,承受喇叭发声的反作用力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共振及谐振现象,而此些振动现象又会反传至喇叭纸盆上而产生未预期的声响,即产生杂音,如此即是喇叭的原音无法重现的主要原因。
目前较常使用以减少喇叭音箱振动问题的方式,是利用吸震材料(如橡胶)或坚硬的材料(如大理石材或金属片)为喇叭音箱底部的放置物。吸震材料虽可吸收喇叭音箱所产生的振动问题,却也会影响喇叭音箱发声时所需的反作用力,故事实上并非理想的方法,如使用坚硬的材质当作喇叭承座,虽可减少喇叭音箱底部放置处所引起的不必要的振动,但是,喇叭音箱本身的振动问题亦无法有效的被解决。
随后即发展出一种传统的喇叭音箱垫(如图4中所示),其是由一圆垫50及于其中央开设一锥形槽51,于锥形槽51上方可摆置一倒角椎体60,而通过倒角椎体60的底部尖锥部插置于锥形槽51中,且倒角椎体60的顶面放置于喇叭音箱底部,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可隔离喇叭音箱与喇叭音箱底部放置处所产生的振动问题,但是对于喇叭音箱本身会产生振动的问题则无法有效地解决,因此,上述传统式传统喇叭音箱垫有加以改良的必要。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喇叭音箱垫,其于喇叭音箱的底部设有数个上、下承盘,并于上、下承盘之间设有数个圆球体,而圆球体的边缘恰可位于上、下承盘内部所形成弧槽与沟槽的棱边上形成四点接触定位状态,藉助圆球体本身可滚动的特性,消去非动力方向的不平衡作用力,可减少喇叭发声时喇叭音箱产生的不良谐振,而能提供所必需的反作用力,以有效隔离振动的传导,并可有效隔离因喇叭音箱放置处材质特性而引的音染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喇叭音箱垫,其特征在于:
其包括数个下承盘、上承盘及圆球体;
该下、上承盘为具有厚度的圆盘体,于下、上承盘的顶部与底部分别形成有数个呈下、上对应的弧槽与沟槽,于弧槽与沟槽的内侧形成有棱边,介于下、上一组对应弧槽与沟槽间的棱边之间夹置设有圆球体,并且上承盘的顶部垫置于喇叭音箱的下方。
在所述的喇叭音箱垫中,该圆球体的直径可大于沟槽的宽度。
本实用新型与已有技术相比优点和积极效果非常明显。由以上的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可减少喇叭发声时喇叭音箱所产生的不良谐振,并能提供所必需的反作用力,以有效隔离振动的传导,并可有效隔离因喇叭音箱放置处材质的特性所引起的音染现象。
本实用新型的圆球体30边缘恰可位于上、下承盘20、10上所形成的弧槽21、11、23、13的棱边211、111、212、112的内侧以四点接触定位的状态,通过圆球体30本身可滚动的特性,可减少喇叭发声时喇叭音箱产生的不良谐振,可提供必需的反作用力,以有效隔离振动的传导,有效隔离因喇叭音箱放置处材质的特性所引起的音染现象。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征及目的。
附图简要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立体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合剖视图。
图4是传统结构的立体分解图。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喇叭音箱垫(如图1所示),由此图中可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该喇叭音箱垫主要是由下承盘10、上承盘20及圆球体30等所组成。;
其中的下、上承盘10、20是具有适当厚度的圆盘体,于下、上承盘10、20的顶部与底部分别形成有数个呈下、上对应的弧槽11、21、13、23与沟槽12、22,且由各弧槽11、21、13、23与沟槽12、22的接角处形成有棱边111、112、211、212,介于下、上一组对应弧槽11、21、13、23与沟槽12、22的棱边111、112、211、212之间夹置设有圆球体30,且圆球体30的直径大于沟槽12、22的宽度,而圆球体30的材质为玻璃或精密陶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梓民,未经李梓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080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钉鞋的鞋钉固定结构
- 下一篇:一种多种手工具可扳动的螺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