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供束紧塑胶袋之绳束栓头无效
| 申请号: | 97200571.4 | 申请日: | 1997-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2303804Y | 公开(公告)日: | 1999-01-13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箱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文箱 |
| 主分类号: | B65D63/12 | 分类号: | B65D63/12 |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 |
| 地址: | 台湾省桃园县龙***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束紧 塑胶袋 绳束栓头 | ||
本实用新型步及生活用品类,特别涉及一种供束紧塑胶袋之绳束栓头。
如公众所知,一般用来捆绑的绳束,有绳索、橡皮圈、塑胶圈带、预覆塑胶片或纸片之铁线及用于捆绑电线的束线,但在使用上,以一般绳索的索紧度最佳,可是,其捆绑或解开的操作程序也最复杂困难,而用于捆绑电线之束线,其捆绑时相当的简便,但要解开时却相当的不易,需用工具将其上之卡榫扳开才能将其解开,否则需将该束线剪断,这也相当的不方便。所以,大多使用橡皮圈、塑胶圈带及预覆塑胶片或纸片之铁线,预覆塑胶片或纸片之铁线因较为美观,但其捆紧度较差,多使用在固态的面包、饼干等非流质物品的包装袋,而橡皮圈之捆紧度虽然较预覆塑胶片或纸片之铁线好,但其也无提把,故不易提拿,惟有使用塑胶圈带较为方便。此种塑胶圈带如附图1所示,多以红色的塑胶带制成,若长时间与手掌接触,手掌易留有塑胶带之颜色,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且该塑胶圈带的强度不够,容易被指甲戳破,故相当不便,再者,塑胶圈带使用时,亦形成死结,拆解时不够方便,且在使用过后即丢弃。其虽可再用,但很少有人再将其回收使用,因该材质不易腐化故对环境产生危害。
针对上述常用之塑胶圈带存在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供紧束塑胶袋之绳束栓头,以简单的结构设计,使无提把的塑胶袋,除可增加其可提性外并能捆紧袋口,同时兼具可回收重复使用之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供紧束塑胶袋之绳束栓头,其为一体成型且大致为一长条状,其中一端为一含双面单向棘齿之止退栓头,另一端为一提把,而中间为一配合止退栓头之双面单向棘齿的绳束,用以连结前后两端。
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实施例:
图1为常用塑胶圈带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立体外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平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止退栓头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之止退栓头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之使用状态示意图。
(10)为止退栓头,(11)、(12)为弧状片,(13)为中空贯孔,(14)为双面单向刺齿,(15)为三角状结构体,(16)为止滑凸榫,(17)为V字型缩束,(18)为连接头,(20)为提把,(30)为绳束,(31)为圆锥体,(40)为袋体、(41)为袋口,(42)为袋颈。
如附图2、附图3、附图4、附图5及附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体成型且大致为一长条状一端为一止退栓头(10),另一端为一提把(20),中央为连接此二端的绳束(30)(如附图2、附图3所示),止退栓头(10)为呈一适当大小之长方体,该长方体之两侧各设有数个止滑凸榫(16),且其一端为闭合之实心部,此一实心部形成一上窄下宽之梯形,而另一端则为一中空贯孔(13),该中心贯孔(13)略呈一V字型,并配合实心部形成一上宽下窄之梯形,该中空贯孔(13)之两侧是呈一微向外开的弧状片(11)、(12),而此二弧状片(11)、(12)之内侧是由三角状结构体(15)所构成并向内延伸且略为倾斜一角度,而在中空贯孔(13)之中央适当位置处设有双面单向棘齿(14),它并与外侧之三角状结构体(15)垂直,该中空贯孔(13)末端为一V字形的缩束(17)(如附图4、附图5所示);绳束(30)是由圆锥体(31)与圆锥体(31)相互联结而成,该绳束(30)之末端是与止退栓头(10)之开口弧状片(12)下端之连接头(18)相连结,其前端与提把(20)相连接,该提把(20)是呈一中空之椭圆形(如附图2、附图3所示)。
结合附图6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文箱,未经张文箱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2005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LED中文文字管和中文数字管、符号管
- 下一篇:一种美容敷贴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