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偏二氯乙烯类树脂薄膜成形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97122863.9 | 申请日: | 1997-10-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58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5-01 |
| 发明(设计)人: | 中尾卓;入矢伟;桥本智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旭化成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L27/08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军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氯乙烯 树脂 薄膜 成形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用作食品和医药品包装材料等的、具有优良的阻氧性、防湿性等的聚乙烯包装纸、薄膜、板等的偏二氯乙烯类树脂薄膜成形物,特别是涉及改善了色调的、由偏二氯乙烯和氯乙烯的共聚物制成的树脂薄膜成形物。
偏二氯乙烯类树脂由于其优良的阻氧性和防湿性而广泛用作包装材料。
在通过直接挤压成形偏二氯乙烯类树脂薄膜成形物的制备中,正如在特表平4-501580号公告中所记载的那样,“偏二氯乙烯其聚物的挤压加工采用单轴或者多轴螺杆挤压机,特别是像偏二氯乙烯其聚物这样的热敏性共聚物,通常采用的是单轴螺杆挤压机”,单轴螺杆挤压机是作为现有技术而经常采用的。
而且,在特表平第3-504023号公报中,作为对由含有聚偏二氯乙烯共聚物的聚合物组合物而成的热敏性聚合物进行熔融加工的装置,记载的有加热双头辊式掺合机、布拉本德混合机、封闭式混炼器、单轴挤压机、双螺杆挤压机等,在实施例中记载了通过Leistritz ModelNo.LSM-30.40构成的直径为34毫米的双轴定向挤压机挤压粉末混合物。这种挤压机是小型实验用的复式挤压机,其机型是将双头螺杆的旋转方向可以装配成异向旋转或同向旋转。在上述公报中,虽然没有记载挤压机的详细情况,但是主要类型是分类于异向旋转型。而且,这种异向旋转双螺杆挤压机是用于聚氯乙烯类树脂的常用设备,它在上述公报中用于粒化,并不是将薄膜成形物直接成形。实际上,在上述公报的实施例中,粒化之后带状挤压物的成形采用螺杆直径为2.5英寸的单轴挤压机。
但是,偏二氯乙烯类树脂存在与普通聚乙烯等热塑性树脂相比在熔融加工时容易热老化的缺点,并且由于这个缺点,存在在成形加工时,颜色改变(成形物的着色)和成形条件的允许范围变窄等问题。特别是对于要求成形物的颜色具有透明性的用途上更是成为严重问题。
为了改善这种偏二氯乙烯类树脂在成形时的热稳定性,正如特公昭第62-57663号公报记载:虽然以往进行了各种添加剂的研究,但还没有找到具有能够抑制由热老化引起的颜色变化,并且以添加微量就能够产生效果的添加剂,而以增加各种添加剂的量来对付热老化问题。但是,增大添加剂的量,会降低偏二氯乙烯树脂本来具有的特性,即阻氧性,而且在薄膜状成形物的情况下,由于大量的添加使在薄膜表面上渗出添加剂、产生薄膜表面发粘粉化等问题。因此,用添加剂来改善热老化本身就是有局限的。
作为对偏二氯乙烯类树脂成形物的树脂结构的研究的记载有特开平9-77827号公报。在该公报中,记载了为得到结晶度高的成形物,采用含有0.001-0.02重量%的以-(CH2-Cl2-CH=CCl-CH2-CCl2)-表示的单元的树脂作为偏二氯乙烯类树脂的方法。但是,在该公报中记载的发明着眼于成形物结晶度,而不是着眼于改善熔融加工时热老化。而且,采用与现有技术同样的单轴挤压机进行成形,不能够充分防止成形物的着色。
本发明的第一个主题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着色少的偏二氯乙烯类树脂薄膜成形物,详细地说提供不降低偏二氯乙烯类树脂本来所固有的阻氧性和拉伸弹性率等物理性能特性的着色少的偏二氯乙烯类树脂薄膜成形物。
本发明的第二个主题是能够稳定地提供着色少的偏二氯乙烯类树脂薄膜成形物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者们为了提供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的着色少的薄膜成形物,对作为由于偏二氯乙烯类树脂的热老化造成的颜色变化的主要原因的脱除氯化氢的步骤进行研究。而且,此时,本发明者们为了提供最终到消费者手中时着色少的薄膜成形物,目的不仅在于改善成形之后的着色性,更重要的是改善经过一段时间之后的色调变化。因此本发明者们根据控制由熔融加工时脱除氯化氢在树脂中形成双健的共轭程度和使得到的薄膜成形物的UV值和NMR值在特定的范围内,发现可以抑制加工后的薄膜成形物的颜色变化,直至完成了本发明完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旭化成株式会社,未经旭化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2286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