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爆炸夯实水下抛石基床的带状区域布药施爆法无效
| 申请号: | 97112403.5 | 申请日: | 1997-05-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4668C | 公开(公告)日: | 2000-07-19 |
| 发明(设计)人: | 李世海;燕琳;刘以钢;任京生;黄良佐;石成;朱中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E02D3/10 | 分类号: | E02D3/10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朱进桂 |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爆炸 夯实 水下 抛石基床 带状 区域 布药施爆法 | ||
本发明涉及水下爆破工程,尤其是水下地基加密工程。
目前对于图1(a)所示的位于水面3下的水下抛石基床1的加密主要有两种方法,即重力夯实法和爆夯法。前一种方法需用大型设备在水上作业,施工进度慢。爆夯法是在基床1上设置爆药包2并引爆,利用药包2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加密基床1。目前已采用的爆夯法是平面布药法,其布药的方式如图1(b)所示,即首先在基床1表面大范围内群药包网格型布药,形成布药区4,各药包2经连接至一节点J构成如图1(c)所示的起爆网络,然后同时起爆。这种布药需要较长的布药施工作业时间,在海上风浪条件下施工有一定困难,更重要的是,一次起爆药量大,通常在500公斤以上,在水下及邻近区域产生强大的冲击波和地基振动,危及邻近建筑物的安全。正因为如此,限制了爆夯法在工程中的推广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可安全并可在更广泛条件下实施的带状区域布药施爆法。
针对已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沿基床横断面带状布置药包形成带状布药区域,带状布药区域沿基床横向的长度与它沿纵向的长度比大于3,每次施爆前布药1-6个区域,区域间的间隔以保证两个区域药包单独起爆时相互不产生殉爆;起爆时,由一侧始按顺序每次起爆一个带状区域,每次起爆药量80-250公斤。
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由于每次仅起爆一个带状区域,故一次起爆药量远小于平面布药法,可以很好地解决在施工场地离建筑物较近时的爆夯施工问题,且受海上作业条件限制较少,减少对附近居民的干扰和水中生物的危害。同时可以取消平面布药法中两次起爆区中的重叠区,在相同的设计条件下降低了施工总药量,成本低于平面布药法,且夯实效果较优。
图1(a)为水下爆炸夯实基床典型断面图。
图1(b)是平面布药法示意图。
图1(c)为平面布药法群药包起爆网络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的带状区域布药法示意图。
图2(b)为本发明的带状区域布药法起爆网络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爆夯基床断面图。
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发明的结构特征及实施例做一详细介绍。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爆夯基床断面图,在基床南端距另一管桩码头仅90m,且设计要求控制该处振动速度<1.5cm/s情况下,平面布药法无法满足该要求。采用了分两层爆夯的施工工序,即整个基床1分二层爆夯,第一层为底部抛沙层6和其上部抛石层7,对其采用图2(a)所示的布药方式,沿基床1的横断面布置药包2,形成带状布药区域5,带状布药区域5沿基床横向的长度与它沿纵向的长度比采用6,每次布药3-6个区域不等,各区域5间隔为25米,起爆网络如图2(b)所示,每次起爆的带状区域内药包连接至一节点J,起爆时每次起爆一个带状区域5,每次起爆药量为120-240公斤。第二层为抛石层8,对其采用的爆夯方法与上相同,带状布药区域5沿基床横向的长度与它沿纵向的长度比采用4,每次布药3-6个区域5,各区域5间隔为25米,起爆网络也如图2(b)所示,每次起爆的一个带状区域5的药量为80-160公斤。为保证爆后基床1表面的平整度,可应用浮漂将药包2设置为漂离基床表面0-1米,施爆时,在管桩码头上监测的振动速度均在1.2cm/s以下,基床各断面平均沉降率为16.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124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立体声分离度增强器
- 下一篇:瑞拜克霉素类似物的稳定溶液的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