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液化石油气站全功能贮灌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97108279.0 | 申请日: | 1997-10-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515C | 公开(公告)日: | 1999-08-04 |
| 发明(设计)人: | 童德明;李国梁 | 申请(专利权)人: | 童德明 |
| 主分类号: | F17C5/02 | 分类号: | F17C5/02;F17C6/00 |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魏国光 |
| 地址: | 410007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液化 石油气 全功能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液化石油气站汽车卸车、贮灌贮存、钢瓶灌装、残液回收的贮灌系统。
目前液化石油气液贮灌系统为:由压缩机、标准椭园形封头、贮罐、残液罐、电动大泵通过管道、阀门连接起来输送液化石油气(参见中国专利“液化石油气贮灌系统”,申请号90110092.7,公开日1991年8月7日)。这种系统存在的主要缺点为:
①关键贮灌动力设备为压缩机,而压缩机与贮罐之间防火距离受到严格限制,因而气站占用场地面积大,管道阀门铺设分散,影响投资、运行效益。
②充装使用电动大泵最小型号的出口流量为每小时12立方米,即每分钟200升,远大于充枪充入钢瓶总流量每分钟71升。为此,采用在电动大泵出口处装回流控制装置以解决管路震动同题,此乃“大马拉小车”,耗电较大,更为严重的是未从根本上解决超压泄漏隐患问题。
③系统运行动力需由电源提供,停电情况下无法灌瓶作业,除非自配二次电源,但电线线路、设施检修时,系统仍无法运行。
④贮罐、残液罐封头为2∶1标准椭园形,所受薄膜应力不均匀,频繁装卸冲击载荷易造成疲劳,加之介质中带硫化氢腐蚀性,与制造、后天缺陷结合埋下安全隐患。
本发明之目的旨在提供一种贮灌功能齐全、节省电能、即使在无电情况下也可进行灌装操作的小型安全的液化气站贮灌系统。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这种小型液化石油气站全功能贮灌系统不仅具有贮罐、残液罐、电动大泵、阀门、管道外,而且还具有电动小泵、手动泵、钢制底架,电动大泵、电动小泵、手动泵、阀门、管道、残液罐组装在钢制底架上或组装在贮罐和钢制底架之间,电动大泵进口端一路经截止阀与卸车台液相管相连,另一路经截止阀与贮罐出液管相连,电动大泵的出口端分别通过截止阀与贮罐进液管、卸车台液相管、残液排污阀、残液灌瓶阀相连,电动大泵出口端还经过安全回流阀与贮罐回流管相连,电动小泵进口端经过滤器、截止阀与贮罐出液管相连,电动小泵出口端一路经截止阀与灌瓶阀相连,电动小泵出口端另一路经安全回流阀与贮罐回流管相连,手动泵进口端分别与残液灌瓶阀和经截止阀与贮罐出液管相连,手动泵出口端则分别与残液罐进液管和残液排污阀、残液灌瓶阀相连。
本发明与原液化石油气贮灌系统比较有如下优点:
①加装底架将整个系统连为一体,功能齐全、提高投资、运行效益。
⑦加装电动小泵,根据流量合理匹配充枪数量,节省电耗和金属磨损,更消除超压泄漏隐患。
③加装手动泵无需电源,即可灌瓶作业。
④贮罐、残液罐采用半球形封头,改善受力状况,延长使用寿命。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对实现本发明作进一步具体说明。
①电动大泵21进口端经截止阀22与卸车台液相管23相连,出口端与贮罐进液管6相连,卸车台气相管24与贮罐气相管3相连,实现电动大泵卸车作业。
②电动小泵13进口端经过滤器14与贮罐出液管5相连,出口端与灌瓶阀10、11相连,出口端另经安全回流阀12与贮罐回流管4相连,实现电动小泵灌瓶作业。
③手动泵18进口端与残液灌瓶阀19相连,出口端与残液罐进液管8相连,实现手动小泵残液回收作业。
④贮罐排污管7、残液排污管9均与残液排污阀16相连,实现残液自动排污处理作业。
⑤手动泵18进口端经截止阀20与贮罐出液管5相连,出口端与残液排污阀16、残液灌瓶阀17相连,实现无电时手动泵灌瓶作业。
⑥电动大泵21出口端与残液排污阀16、残液灌瓶阀17相连,出口端另经安全回流阀15与贮罐回流管4相连,进口端与贮罐出液管5相连,实现电动大泵灌瓶作业。
⑦电动大泵21进口端与贮罐出液管5相连,出口端与卸车台液相管23相连,实现贮罐向汽车槽车充装作业。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技术措施有:
①关键贮灌动力设备为电动大泵21,不采用压缩机,整个系统均集装组合在一个钢制底架25上。底架长8米,宽2米,高0.7米,重626公斤,与贮罐1支座以4×M24螺栓连接,结构紧凑。
②汽车槽车卸车时仍使用电动大泵,贮罐向钢瓶灌瓶时则使用电动小泵13,按出口流量选用电动小泵的大小,功率为1匹的流量为每分钟57升,折每分钟充装二只YSP-15型钢瓶13公斤液化石油气,按此匹配二支充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童德明,未经童德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827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