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消除计量误差的电力设备二次回路计量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97107095.4 | 申请日: | 1997-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209550A | 公开(公告)日: | 1999-03-03 |
| 发明(设计)人: | 谢文略;谢智奕 | 申请(专利权)人: | 谢文略;谢智奕 |
| 主分类号: | G01R21/00 | 分类号: | G01R21/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30061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消除 计量 误差 电力设备 二次 回路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计量系统。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电力设备二次回路计量系统。
现有技术中的电力设备二次回路计量系统为传统技术,使用的仪器仪表原理落后,电压、电流采样功率大,忽略了由此造成的二次回路计量误差。由于技术的发展,需要测量的系统增多,就目前来说,普遍包括有保护系统、电度计量系统、运行系统、自动化系统等,重复测量造成器件多(二次负载大),接入分散(加长了二次导线长度),因此带来如下缺点:
1、在PT二次回路中,如果一只PT带三条进出线的测量表计负载,将产生大于2%的误差。
2、CT二次回路中,由于二次导线长截面积小,造成实际的二次阻抗超过额定值,使CT精度等级降低。由此产生误差1%以上,对大变比小负荷的CT,产生误差为1%。
3、由于二次负载大,按PT的负载特性将产生误差0.3%;
由于CT二次阻抗大,可能产生波形畸变,误差0.2%。
4、由于PT、CT二次负载均为感性,且PT二次为并联,CT二次为串联,造成滞后不平衡产生角误差0.5。
综上所述,目前的电力设备二次回路计量系统可造成的总合成误差约为5%。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避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消除计量误差的电力设备二次回路计量系统。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的特征是:
a、取微功率采样的PT、CT二次测量器件;
b、采用由相应变送器输出、带直流表头的、一测点多用测量装置;
c、采用电子式电度表;
d、测量装置的辅助电源取自系统外电源220V;
e、设置安全范围内的短距离计量间,电度表、变送器装置在同一计量间内,变送器输出并送二路,一路输出至自动化中的RTU,一路输出至相应的直流表;
f、PT回路二次导线截面积取为A、C相S=2.5mm2,B相S=4mm2;
CT回路二次导线截面积取为S>6mm2。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可将PT、CT的二次回路计量误差消除到忽略不计,其中:
PT二次回路计量误差<0.03%。
CT二次回路,由于二次阻抗<0.5欧姆。
a、保证CT在精度等级之内运行,误差缩小1%以上。
b、由阻抗特性曲线可知,误差缩小0.3%。
c、负载角误差:误差缩小0.5%。
由此可得,本发明综合合成误差较之已有技术可提高约3.8%。
2、本发明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用于电力、钢铁、煤碳、石化等大型企业中的火电厂、水电厂、变电所及核电站中所有使用PT、CT计量的二次系统中。
3、不论应用在何种场合,本发明可提高效益3%以上。对于一台12.5万KW的发电机,年发电按7000小时计,一年可提高效益500万元以上。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
本实施例中,针对二次测量系统简化测量,采用微功率采样技术,尽量减小PT的二次负载和CT的二次阻抗:
a、取微功率采样的PT、CT二次测量器件,其中,
电压回路采样功率<0.1VA;
电流回路采样功率<0.1VA。
b、简化测量,把现有技术中运行的P、Q、V和I交流表改为相应变送器输出带直流表头。即采用由相应变送器输出、带直流表头的一测点多用测量装置;其直流表内加上电子线路,使其从变送器的采样功率小于0.0001VA。保证遥测和运行指示的精度。
c、由于电度表的采样功率最大,约占整个二次回路的50%,因此应改为采用电子式电度表,以满足a中所述。
d、所有的测量表、计的辅助电源,严禁取自PT,一律改为所(厂)用电。也即测量装置的辅助电源取自系统外电源220V。
e、把电度表、变送器设计在一起,称为计量间。且与一次设备的距离尽可能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达到缩短二次导线长度的目的。也就是设置安全范围内的短距离计量间,电度表、变送器装置在同一计量间内,变送器输出并送二路,一路输出至自动化中的RTU,一路输出至相应的直流表;
f、为了减小PT二次导线压降误差,其二次导线截面积取为:
A、C相S=2.5mm2,B相S=4mm2。
为了减小CT的二次阻抗,其二次导线截面积取为:S>6mm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谢文略;谢智奕,未经谢文略;谢智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709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