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层织物的编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7105858.X | 申请日: | 1997-05-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587A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刘辉 |
| 主分类号: | D04B1/00 | 分类号: | D04B1/00 |
| 代理公司: | 青岛海洋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卢兴茂 |
| 地址: | 266031***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层 织物 编织 方法 | ||
一种多层织物的编织方法,属于针织技术领域,主要用于编织三层及其以上的针织外衣和防弹衣等面料及半成品。
在现有技术中常见的针织机械有单面机和双面机及它们的变形机种如提花圆机等。但它们的针床数都是一个或两个,用这些机器编织成的织物也是只有一层线圈的单层织物和两层线圈的双层织物。目前市场上新出现的所谓三层保暖织物名为三层,其实仍为双层,并非真正的三层。因为其内外层之间所夹的只是一层线段,而不是一层线圈,比真正的三层织物的保暖防弹效果相差较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其织物厚实,强力高且均匀,耐用,能针织出外衣和防弹衣面料等用途广泛的多层织物的编织方法。
根据针织基本原理,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发明的基本构思是:在n根等间距分层并列排放的每一根织针上都用如同手工织毛衣起头那样,做上与设计尺寸相对应的n个线圈,然后用n个带线钩在各层上编出一个新线圈后就换层移位,再在各层编另一个新线圈,再换层移位,如此循环往复将层与层之间紧密有序的联接起来,从而织成多层(三层以上)织物。
本发明所述的多层织物的编织方法由起头和编织两个步骤构成,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其上述的起头是在n根织针中的每一根织针上都按照手工织毛衣起头的方式各挂上m个线圈(m=织物设计尺寸/一个线圈的尺寸);其上述的编织是将上述的已挂上线圈的n根织针等间距分层并列排放在一起,形成n层线圈组,然后用n个一端穿线孔中带有织线的带线钩中的一个带线钩取下一层织针上端部的一个线圈,并带动其穿线孔中所带的织线亦穿过该线圈,同时将该织线固定端(穿过穿线孔的纱线与其他线圈相连的那一端为纱线固定端)所形成的线弧挂在另一根织针或同一根环形织针的另一端上,当带线钩退出线圈时便在另一根织针或同一根环形织针的另一端形成了一个新的线圈,如此用另一个带线钩在另一层上编一个新线圈,直到n层,当每一层织针都编完一个新线圈以后,上述的带线钩便换层移位,使每一层织针均对应一个新的带线钩,在每一层织针上编出另一个新线圈,n层织针都编完另一个新线圈以后,上述的带线钩就再换层移位,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整个n层织物编织好为止。
上述的带线钩换层移位既可与其相邻的层换,也可以和其他任一层换。
上述的带线钩的数量也可以多于n个。
上述的在各层上编织新线圈可以同时进行。
上述的带线钩换层移位既可在每层都织完一个线圈后进行,也可在每层都织完多个线圈后进行。
本发明的优点是:使用本方法可以编织多层织物,该织物厚实,强力大且均匀,耐用,能直接织成外衣和防弹衣面料或半成品等,用途广泛。
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之一是:
在三根相互平行排列的织针上,按照手工织毛衣起头的方式在每根织针上各挂上100个线圈,形成三层各挂100个线圈的线圈组,再用三个一端穿线孔中均带有织线的带线钩中的任一个带线钩取下第一层织针上右端的第一个线圈,并带动织线亦穿过该线圈,同时将该织线固定端所形成的弧挂在其右边与该层带线圈的织针相对应的空着织针上,当带线退出被其取下的这个线圈时便在右边的那根线针上形成了一个新的线圈,如此再用第二、第三根带线钩在第二、第三带线圈的织针的右边的相应空着的织针上各编好一个新线圈,然后将上述的三个带线钩换层移位,使每一层织针均对应一个新的带线钩,例如可将第一个带线钩换到第二层织针上,第二个换到第三层上,第三个换到第一层,这样在各层上又各编出一个新线圈以后,三个带线钩便再次换层移位,如此循环往复直至整个三层织物都按设计尺寸编好为止。
作为本实施例的变更:
1、层数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加;
2、带线钩换层移位既可与其相邻的层换,也可以和其他任一层换,既有规律也无规律;
3、编织新线圈既可逐层依次进行亦可齐头并进同时进行;
4、带线钩的用量既可与层数相一致,亦可多于层数;
5、对于环形织针编织新线圈可在另一端进行;
6、带线钩既可在每一层都织完一个新线圈后换层移位,也可在每一层都织完多个新线圈后换层移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刘辉,未经刘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585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