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同轴电缆用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97104475.9 | 申请日: | 1997-06-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9606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1-07 |
| 发明(设计)人: | 松田信义;神田隆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R17/00 | 分类号: | H01R17/00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何培硕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同轴电缆 连接器 | ||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由内部导体和外部导体构成的同轴电缆的端部上的连接器,该外部导体由波纹管构成。
在现有技术中,作为这种同轴电缆用的连接器,已由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平8-78105号公报所揭示的方案所公开了。若以图6所示的连接器a、a’为例来说明该方案,该结构具有嵌在同轴电缆100的外周上的第一连接筒体b、连接在内部导体101的端部上的管状中心触头c、与该中心触头c同轴配置并串联连接在少数第一连接筒体b的顶端部上而从同轴电缆100的端部突出的第二连接筒体d,上述中心触头c以非接触状态容纳在该第二连接筒体d的内部中,另一方面,外部导体102的端部以压接状态筒上述第二连接筒体d相连接。这样的连接器a装在同轴电缆100的端部上,另一方面,连接器a’与上述相同连接在作为该同轴电缆100的端部的被连接对象的另一个同轴电缆100的端部等上,在这两个连接器a、a’之间,插入形成在另一个部件上而在两端具有连接部e,e的棒状锚型连接器f,来把上述一对连接器a、a’相互连接起来。即,通过把一对连接器a、a’的两个第二连接筒体d、d的凸缘部g、g相互进行压接来实现外部导体102、102之间的连接,通过用锚型连接器f把上述一对连接器a、a’的两个中心触头c、c相互连接起来而实现内部导体101、101彼此的连接。
在上述现有的连接器中,由于是通过锚型连接器f来连接一对连接器a、a’,不但需要在该一对连接器a、a’上分别设置用于嵌入该锚型连接器f的各端部的管状中心触头c,而且还需要包覆该中心触头c的突出长度并且在轴向上延长可以使凸缘部g、g实现压接的各个第二连接筒体d,则连接器a整体在轴向上变长,这样,重量变重而在处理和保管上不便,而成为制造成本增大的因素。内部导体101、101相互间的电连接是通过一方的连接器a的中心触头c、锚型连接器f和另一方的连接器a’的中心触头c的各连接点来实现的,则与电连接点的数量成比例而使导通电阻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进行小型化、轻量化来谋求处理和保管的容易化和成本的降低化,而且,谋求电连接点的减少。
第一发明是提供一种安装在由内部导体和外部导体构成的同轴电缆的端部上的连接器,该外部导体由波纹管构成。其中,第一发明的同轴电缆用的连接器包括按下列这样构成的连接器本体、触头隔块和中心触头。上述连接器本体形成为筒状,该连接器本体的根部通过从同轴电缆的端部外嵌在电缆轴向上而保持在该同轴电缆的端部上。上述触头隔块具有小于上述连接器本体的顶端开口的内径的环板状。这样,上述触头隔块在压接状态下而同上述连接器本体的顶端开口的端面相结合,由此,而压接在上述外部导体的端缘上而同外部导体电连接。上述中心触头形成为棒状。这样,该中心触头的根部以绝缘状态穿过上述触头隔块的内孔而同上述内部导体电连接,同时,顶端部从上述触头隔块沿电缆轴向伸出到外方。
在上述第一发明的情况下,连接器本体保持在同轴电缆的端部上,这样,触头隔块同该连接器本体的顶端开口侧端面相结合。由此,来实现该触头隔块和同轴电缆的外部导体的电连接。另一方面,棒状的中心触头的根部穿过上述触头隔块的内孔而同同轴电缆的内部导体电连接,该中心触头的顶端部成为从触头隔块沿轴向突出到外方的状态。这样,上述中心触头嵌入到设在另一个连接器上的例如管状中心触头而进行连接,该另一个连接器安装在作为被连接对象的另一个同轴电缆的端部上,上述棒状的中心触头被嵌入而进行连接。
这样,在该第一发明中,通过使用上述棒状的中心触头,就能使现有的锚型连接器与通过嵌入而同其连接的管状中心触头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就不需要使管状中心触头从同轴电缆的端部伸出,由此,就能大幅度地缩短连接器整体的轴向长度,而谋求大幅度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其结果,与现有技术相比,就能谋求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能够谋求处理和保管的容易化。这样,就没有上述现有的锚型连接器与嵌入其的管状中心触头的电连接点,就能减少两内部导体间的电连接点的数量,而能够谋求连接器连接部位上的导通性能的提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线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447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