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眩光动态局域减光防护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7104347.7 | 申请日: | 1997-05-26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4662A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12 |
| 发明(设计)人: | 杨新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新燕 |
| 主分类号: | G02C7/10 | 分类号: | G02C7/10;G02B5/2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72 北京市丰***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眩光 动态 局域 防护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眼睛免受强光刺激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眩光动态局域减光防护技术,属于光控防护技术。
强烈的阳光和机动车远光灯光直接照射人的眼睛,会对人的眼产生强烈的刺激,影响人的视觉和视线,严重时以至损伤人的视觉能力,对机动车驾驶员、骑自行车人员会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隐患:对林场防火了望,机场地面了望指挥,轮船驾驶、飞机驾驶等工作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以下把阳光和机动车远光灯对人眼直接照射的强光称为眩光,把人眼受到眩光严重刺激的现象称为眩目,或称为阳光的眩目,机动车灯光的眩目。
眩光对人的影响是变化的,随着人眼与眩光源相对运动位置和角度的不同,眩光程度也会不同,如机动车驾驶员受太阳光的影响,如机动车夜间会车时的影响。随着眩光源亮度与周围环境亮度的对比变化不同,眩光程度也会不同,在大多数场合下眩光影响程度大小是随时变化的。
人眼对眩光有一定自我防护能力,通过自身调节眼睛瞳孔大小、调节入射光线的强度,以防止或减弱眩光对人眼的影响。
人眼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界光线变化较大或较快时,如夏季进出室内外,人眼调节明显滞后,有时会出现短时失明现象,人眼调节能力受人自身能力所限,由于瞳孔调节变化速度慢,光线很快由亮变暗时,瞳孔过小,看不清视场;光线很快由暗到亮时,瞳孔过大,光线过强,刺激眼睛。
在相当多的场合,人眼对眩光的调节能力不能适应客观周围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在眩光源与周围景物亮度差别较大或亮度对比变化较快时,眩光的影响更为强烈。如机动车(汽车、摩托车)驾驶员在夜间照明很差的道路上突然与其它机动车迎面相会的前后瞬间,机动车在阳光灿烂的白天通过隧道前后时刻,飞机高速转弯迎面相对阳光的时刻,驾驶员的眼睛都会出现短时失明现象。
目前,为防止或减少眩目,对眩光最有效的防护方法是采用减弱照射光线强度,减少眩光对人眼的强烈刺激。眩光传统防护方法是使用墨镜、变色镜、偏光镜、镀膜镜等防护镜或防护眼罩。
CN2160122Y ZL91212649.3防护眩光方法是将视场水平分成两个上下不同透光率的区域,水平上半部为眩光滤光区,下半部为正常视场观察区。当眩光产生,如机动车会车时,驾驶员低头使上半部起作用,即上半部眩光滤光区在此时形成整体视线的眩光防护;会车结束后,驾驶员恢复正常操作。设想如果机动车会车时,对面是一队机动车,本车行驶的右侧又有许多行人、自行车、非机动车等行驶,驾驶员是否频繁低头抬头而又不顾及前方及右侧视线呢?显然保持整体视线和防护眩光是必须要同时考虑的。
CN2092766U ZL91212649.3是采用镀膜技术防护眩光。
CN2241892 ZL95210681.7会车太阳两用镜,是采用固定方式的眩光防护方法。
以上传统的方法对眩光的防护措施均为某种机械固定形式,对因眩光变化而产生影响的防护能力有时是很差的,甚至有时会妨碍正常视线的观察,由于传统防护方法只解决了眩光的亮度问题,忽视了眩光与周围视场光线的对比度因素,忽视了眩光动态变化的影响,在防护眩光的同时,减弱了眩光周围其他视场的亮度,影响了眩光周围景物的整体视线。总之,传统防护方法在相当多的场合对变化的强光眩目防护及看清全部视场的效果较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不影响有效视线前提下,提供一种最有效的眩光防护方法,也就是提供一种利用现有的电子技术对变化的眩光源所造成的副作用或影响能自动及时有效的防护的方法。
如当眩光源消失时防护措施自动及时取消;当眩光影响较弱时防护程度自动较轻;当眩光影响较强时防护程度自动加大,针对眩光部分进行局域眩光自动减光防护。
本发明的眩光动态局域减光防护方法是这样实现的,它主要由眩光源检测部分(1)、电子中心处理单元(2)、电源(3)、液晶点阵减光片(4)、装置(5)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装置(5)上设有眩光源检测部分(1)、电子中心处理单元(2)、电源(3)、液晶点阵减光片(4),眩光源检测部分(1)的测光材料制成圆柱形,水平放置与底座(6)连接,底座(6)置于外壳(7)上,顶部为眩光测量,圆柱侧面测量背景光线,当无眩光照射时,顶部和侧面光线强度相差不大,当眩光照射时,顶部水平光线强度增加远远大于侧面光线强度的增加,将这种差别变化经电子中心处理单元(2)生成眩光防护的开关信号,自动控制液晶点阵减光片(4),液晶点阵减光片(4)根据受控信号产生点阵密度的不同,提供不同精度的减光体(S2),达到眩光动态局域减光防护的目的。
其特征还在于:所述的眩光源检测部分(1)它由聚光镜头,光电传感器,数据传输等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新燕,未经杨新燕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43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