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轴加工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7103438.9 | 申请日: | 1997-03-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75766A | 公开(公告)日: | 1998-03-11 |
发明(设计)人: | 孙炳三;李夏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11B15/66 | 分类号: | G11B15/66;B21C23/00;B21D22/00;B29C4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刘志平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加工装置,更具体地说,是这样的轴加工装置,其能将轴的一端或两端加工成预定形状,以使轴能与物体相结合。
轴是一种重要的机械部件,用于在两个物体之间传递转动力,和/或连接和/或支承物体。因为轴的端部通常连接于例如电机,齿轮,摩擦轮等物体,物体应有一适当的槽,使轴的端部的插入部分能与之结合,并且轴的端部的插入部分应有一能与物体的槽相结合的形状。
有这种插入部分的轴的一个例子是用于盒式磁带录制机的带盒夹持组件10,如图1所示。当一个盒式磁带被插入录制机时,带盒夹持组件10被操作以装载磁带。带盒夹持组件10包括在录制机主体(未示)相对设置的两个夹持侧壁13和13’,一个轴11,其两端相应固定在臂12和12’上,使左右臂12和12’能互锁,左右臂12和12’可滑动地设置在相应的侧壁13和13’上,并有结合槽,轴11的端部可与之结合。
如图2A和2E所示,在轴11两端的插入部分根据和轴11要插入的物体的关系可以有不同的形状。即,当从“X”方向看轴11时,在插入部分11a的上部和下部各形成有平的部分(图2B),在插入部分11a的上部或下部形成至少一个平的部分(图2C),在插入部分11a端部绕其外圆周形成一组如齿轮的齿形的突起部分(图2D),或形成半径小于轴半径的部分(图2E)。
在轴具有如图2B-2D所示端部的情况下,与轴11结合的部分,即,形成于图1中夹持件12的结合槽12a应具有对应于插入部分11a的形状。在轴的插入部分的截面为图2E所示为圆形的情况下,因为该物体的结合部分有一圆形截面,轴应牢固地插入物体而不出现打滑,而可以传递动力或牢固地支承。
根据所制造的物体的形状、所需的性能、机械强度和物品的数量而选择适当的材料和适当的加工方法,并以经济的方式制造机械部件是重要的。
通常,上述轴的插入部分由车床加工方式加工。车床加工对于加工高精度的物品是合适的。然而,由于其高的制造成本,其最好用于要求高精度和/或超光滑表面的情况。
在这方面,对于上面所述的盒式磁带录制机的轴,则不要求高的机械精度或特殊的机械性能。如果用普通的车床制造这种轴,就会不必要地增加加工成本,并大大降低生产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轴加工装置,其能以低成本操作,并保持高的生产效率,其不同于以前的切削加工方法,而提供了一种如塑料的加工方法,如挤压或锻造,从而在小型轴或超小型轴的一或两端形成所需形状的插入部分。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轴加工装置,用于在棒材的一端形成预定形状的插入部分,包括:
一压模,其有一插槽用于容纳棒材的一端;
一冲头,其有一插孔用于容纳棒材的另一端,一预定形状的突出部分,其在所述插孔内侧在径向向内突出,和一成形部分,其与所述插孔相连,在其中容纳要成形的插入部分;
冲头驱动装置,用于沿棒材轴向推动所述冲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还包括引导装置,用于在冲压作业时沿棒材的轴向精确地引导冲头。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压模还包括大致与冲头的插孔、突出部分和成形孔相同的孔和突出部分,以致能通过一次冲压作业使棒材的两端成形。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描述。
图1是盒式磁带录制机一个部分的分解透视图,其中,轴有一个一端使用的插入部分;
图2A-2E显示了图1所示的轴的端部及其各种形状;
图3A-3C是根据本发明用轴加工装置在轴一端形成插入部分的步骤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显示了通过进行冲压作业在轴两端一次性形成插入部分。
图3-3C示意地显示了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轴加工装置的结构。图3A显示了要加工的材料插入装置前的状态。图3B显示了要加工的材料插入一压模的状态。图3C显示了压一冲头而对材料一端进行加工的状态。
图4显示了一装置,其中,显示了根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仅进行一次冲压作业而在材料两端形成插入部分的装置。
根据图3A-3C所示的实施例的装置包括用于支承一棒材21的压模25,一用于挤压棒材21一端的冲头23,使棒材21一端能加工成所需形状,和一冲头驱动装置(未示)用于在“Y”方向对冲头23加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星电子株式会社,未经三星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7103438.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工用焰炬
- 下一篇:在基站控制器之间切换的方法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