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函数套卡无效
| 申请号: | 96249628.6 | 申请日: | 1996-12-30 |
| 公开(公告)号: | CN2266761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05 |
| 发明(设计)人: | 张肇基;贾中裕;田象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肇基;贾中裕;田象 |
| 主分类号: | G09B19/00 | 分类号: | G09B19/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27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函数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初等数学教学用的学具,尤其是一种函数套卡。
函数是中学数学里的一个重要概念,函数是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个学习难点,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学习函数的能动性是教学工作者们竭尽全力要做的事。然而,在教学活动中发现:往往是学生们三五成群一起,做函数练习要比一个人学习函数知识的效果显强,由此联想到如果在教学的学具上进行一番改进是否更能符合学生们的心理特点,更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们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呢。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函数套卡,在这一学具中最主要的是具有三层结构的函数学卡,通过对该卡标识层的判读并结合与之配套的其它学具即能实现使学生以迅速、准确、牢固地学习和掌握函数知识的要求。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函数套卡,它包括函数学卡、直角坐标线卡、曲线卡,其特征是所述的函数学卡、直角坐标线卡、由线卡各自分别由标识层、粘接层、底面层构成,且粘接层的上、下面分别粘接标识层和底面层,在标识层的表面层上附着一层透明薄膜。上述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上可以分别设置字母区、函数、文字说明区。当使用该函数套卡时,主要是要判读函数学卡标识层上的各区域内容,然后再结合线卡,曲线卡,和进行多种函数的练习和游戏。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方案,特别是函数学卡的结构特点和它所具有的标识层及标识层上所记录的内容,使得本学具突破了传统学具的局限而营造出一种极利于群体学习函数的气氛,使学生们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全面地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牢牢地掌握了函数的概念和数形结合的思想。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函数套卡中的函数学卡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函数套卡中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函数套卡中的直角坐标线卡标识层的示意图;
图4(A)是本实用新型函数套卡中的曲线卡标识层的示意图;
图4(B)是本实用新型函数套卡中的曲线卡标识层的示意图;
图5是与直角坐标线卡和曲线卡配合使用的掷子的剖视图;
图6是关于函数学卡的标识层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7是关于函数学卡的标识层再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8是关于函数学卡的标识层又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9是关于函数学卡的标识层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中:1-标识层,2-粘接层,3-底面层,4-标识层的字母区,5-标识层的方程区,6-标识层的文字说明区,7-透明薄膜。
由图1至图5并参见图6至图9本实用新型它包括函数学卡、直角坐标线卡、曲线卡,其特征是所述的函数学卡、直角坐标线卡、曲线卡各自分别由标识层1、粘接层2、底面层3构成,且粘接层2的上、下面分别粘接标识层1和底面层3,在标识层1的表面层上附着一层透明薄膜。上述的直角坐标线卡,其标识层1上的标识可以是由在Y轴方向的正、负值域内的十字线格和对应这些线格边迹的圆所构成的标识。上述的曲线卡,其标识层1上的标识可以是函数曲线。上述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的表面层上可以分别设置字母区4、方程区5、文字说明区6。上述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1的字母区4分别位于标识层1的左上角和右下角。上述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1的方程区5分别位于标识层1的上方和下方。上述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1的文字说明区6位于标识层1的中间。上述的函数学卡,其标识层1上的标识可以有七十二种组合的标识版面。在使用函数套卡前可先同时准备好两张直角坐标线卡,若干张带有透明薄膜的函数曲线卡和八十颗掷子,其中,掷子可以分红、黑方各四十颗,然后将七十二张各自标识层1不相同的函数学卡按黑、红两色分开叠落在一起成二组,之后由黑、红方各两人对垒进行数形结合的判读。(结果正确与否由第5人裁判):移图象:执黑掷子一方中一人先抽出一张印有黑色数字的函数学卡,然后移动薄膜,使在直角坐标线卡中呈现符合该学卡要求的图象,接着这一方中另一人读出在图象上三个点坐标,于是裁判就根据执黑掷子一方读出的坐标在另一张坐标线卡上放上三个黑掷子。黑掷子放毕后执红掷子一方开始移图象。废子:(1)如在移图象时不符合函数学卡要求,则须重移,且在最后统计这方得子数时须废子一枚。(2)如在读图象上点的坐标时,这一点的位置已有掷子占领,这时读得的点不能放掷子。最后,以各方放掷子的多少来决定胜负。通过以上的对垒练习和裁判结果可使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掌握函数概念及树立数形结合思想的原则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肇基;贾中裕;田象,未经张肇基;贾中裕;田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962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