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喇叭无效
| 申请号: | 96249376.7 | 申请日: | 1996-12-18 |
| 公开(公告)号: | CN2287355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8-05 |
| 发明(设计)人: | 吴海福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海福 |
| 主分类号: | H04R9/06 | 分类号: | H04R9/06 |
| 代理公司: | 小松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冯士蓉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喇叭 | ||
本实用新型涉及音响器件中的一种喇叭,特别是指一种防尘盖与音盆结合的喇叭的改革,两者结合后,防尘盖与音盆的表面形成一整体平滑凹面的形状。
喇叭是音响设计及其它音讯设备不可少的输出部件。传统喇叭大体上包括有磁铁、中心铁、音圈、铝架、一弹波、音盆、振膜、一矢纸、一防尘盖等构件。其中的防尘盖一般是设计成凸圆体的形状,在外观视觉上与内凹形状的音盆形状有不协调之感。
再者,在传统制造生产喇叭产品时,其音盆与防尘盖在结合处,是以粘胶将两者相互贴合,然而经常会因操作时疏忽而有贴合偏斜的现象,这是由于传统音盆与防尘盖本身的结构设计问题。另外,前述音盆与防尘盖相贴合粘著处,从外观会看到明显的残留或外溢粘胶,从而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鉴于上述传统喇叭存在的缺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喇叭,其防尘盖的表面呈一内凹形状,并与该音盆的内凹表面幅度形成一整体平滑凹面的形状,从外观上该喇叭产品具有一内向平滑凹面,与常见传统的喇叭造型有所不同;该种喇叭的结构具有较佳的结构强度,可减少喇叭在振动中各部位扭曲变形的现象,以防止喇叭输出失真的问题。另外,其外观具有较佳视觉美感。
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其措施是:将音盆嵌置在铝架顶缘处,音盆的中央位置形成一中央圆形开口,以供与防尘盖的嵌合,防尘盖的表面呈一内凹形状,并与音盆的内凹表面幅度形成一整体平滑凹面的形状,音盆的中央圆形开口的内环缘处向下形成一音盆垂直环壁,并在该垂直环壁的底缘处向内形成一适当长度的水平承载环面,防尘盖的外环缘处也向下形成一垂直环壁,并在其底缘向外形成一水平贴附环面恰可贴在音盆的水平承载环面上。防尘盖嵌入贴合在音盆的中央圆形开口处,以粘胶将两者粘固。
以下结合附图并作为实施例予以说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附图如下:
图1: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图
图2:本实用新型的断面图
图3:本实用新型的防尘盖与音盆结合部分的局部断面图
请见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有一音盆6、一防尘盖9以及一喇叭主体,于音盆的中央位置形成一中央圆形开口。喇叭主体包括有一磁铁1、一中心铁2、一音圈9、一铝架4、一弹波5;另外还有一振膜7、一矢纸8。音盆6嵌置在铝架4顶缘处,音盆6的中央位置形成一中央圆形开口,以供该防尘盖9的嵌合。防尘盖9的表面呈一内凹形状,并与音盆6的内凹表面幅度形成一整体平滑凹面的形状,因此,从外观上该喇叭产品具有一内向平滑凹面,与传统的喇叭造型有所不同。
请见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音盆6的中央圆形开口的内环缘处,向下形成一音盆垂直环壁61,并在该垂直环壁61的底缘处向内形成一适当长度的水平承载环面62;再者防尘盖9的外环缘处也向下形成一垂直环壁91,并在该垂直环壁91的底缘向外形成一水平贴附环面92,此一水平贴附环面92恰可贴合在该音盆6的中央圆形开口的水平承载环面62上。制作时,当防尘盖9嵌入贴合在该音盆6的中央圆形开口后,以粘胶将两者粘固。
由于上述音盆6及防尘盖9的特殊结构,使得音盆6本身具有补强结构,强化了音盆6本体的刚性,而减少了喇叭在振动时扭曲变形的现象,故可有效防止喇叭输出失真的问题。同时,对防尘盖9本身,也同样产生了结构补强作用,再者,当防尘盖9的外缘嵌入贴合在该音盆6的中央圆孔时,也可有效抑制音盆中央部位扭曲变形现象。
尤为奇特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音盆6及防尘盖9贴合交界处恰形成一中环沟纹(见图3所示),故在产品外观上有一整体的特殊美感,由于该音盆6的水平承载环面62及防尘盖9的水平贴附环面92恰提供了粘胶的贴合区域,故消费者不易由外表察觉出两者贴合部位及粘胶残余,有益于提高产品的价值。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喇叭,新颖、实用、牢固、美观,是一具有独特之处的产品。
图中符号表示:
1:磁铁 2:中心铁 3:音圈
4:铝架 5:弹波 6:音盆
7:振膜 8:矢纸 9:防尘盖
61:音盆垂直环壁 62:水平承载环面
91:垂直环壁 92:水平贴附环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海福,未经吴海福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93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