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无效
| 申请号: | 96248901.8 | 申请日: | 1996-1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27901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4-15 |
| 发明(设计)人: | 陈初梅;邱钦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R13/62 | 分类号: | H01R13/62 |
| 代理公司: | 柳沈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梧 |
| 地址: | 台湾省***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缆 连接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缆连接器,特别是指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电缆连接器。
目前电缆连接器中插座(Receptacle)与插头(Plug)相互间的扣合固定机构型态很多,例如有螺丝螺固方式,有凹凸体嵌卡方式,还有弹片抵扣方式等,台湾专利申请第81205982号、第81202028号、第77204450号中有描述,这些现有扣合固定机构在实际生产上存在有待改善之处,即(1)螺纹螺固方式-其不但结合工艺繁琐使用不便,且加工繁琐制造成本高;(2)凹凸嵌卡方式-因嵌卡件形状复杂,成型冲压困难,制造成本高;(3)弹片抵扣式-因零组件众多,组装程序多,相对成本高。
基于上述现有电缆连接器实际生产与使用上的缺陷,本申请人针对现有电缆连接器进行改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电缆连接器,其凸体肩部导引侧组装卡固力较小,止退侧具有较大的组装卡固力,可解决现有电缆连接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缆连接器,包括插座与插头,其中插座与插头具有相互插接的金属对接部及第一、第二金属导片,所述第一金属导片设于插座的对接部内而第二金属导片设于插头的对接部内,其一端插接于插座并与位于对接部内的插脚部连通;以及一凹凸嵌合体,分设于插座与插头的对接部上,所述凸体的肩部具有导引侧与止退侧,所述导引侧卡固力较小的钝角夹角大于止退侧卡固力较大的夹角。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优点在于,其凸体肩部的导引侧与止退侧的夹角大小不同,因此两面的卡固力不同,致使插头插入容易,拔出困难,连接可靠。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立体分解图;
图2A、2B为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分解剖视图及插座与插头插接为一体的组装剖视图。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的电缆连接器2大体包括:插座20及插头21,其中插座20可与电路板连通(图中未示),插头21一端可与插座20对接;另一端与电缆线电讯连接(图中未示),两者相互对接并分别设有金属对接部200、210,其中插座20的对接部200基本上为一型体,其开口为可供插头21插置的插孔2001,该插头21的对接部210为可与插座型对接部200吻合插入的长柱体,另外,插座20与插头21的对接部200与210内部设有可相互导接的第一金属导片201与第二金属导片211,请配合参见图2A,其中该第一金属导片201设在插座20上,具有插接部2011与插脚部2012,该插接部2011水平设在插座20的型对接部200内,如图所示被抵靠于型对接部200内的隔板202。该插脚部2012与插接部2011垂直连通,露出于插座20之外,用于与电路板插接。该第二金属导片211设在插头21的长柱形对接部210内,其为上下两片2110、2111对应地设置,自由端保持适当距离并相对弯折而具有夹持力,可在插头21插置于插座20后,夹置于插座20的型对接部200的内部隔板202,并与第一金属导片201的插接部2011接触(如图2B所示),传输电信号。
另外,请参阅图1与图2A,本实用新型的插座20与插头21之间设有可将两者稳固结合的嵌卡装置,该嵌卡装置包括:凹体30与凸体31,其中凹体30从型对接部200上表面一体成型,该凸体31对应于凹体30,一体地从插头21的长柱形对接部210上成型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该凸体31所形成的肩部310两侧设计为不同夹角,请参阅图2A,该凸体31的肩部310两侧中的一侧为导引侧3101;另一侧为止退侧3102,其中导引侧3101钝角的夹角大于止退侧3102的夹角,请进一步参阅图2B,藉该导引侧3101较大夹角的钝角,使所形成的导引面组装卡固力较小,可令插头21插入于插座20时较为省力,相反,止退侧3102所形成的抵止面组装卡固力较大,对接的插头21与插座20拔出时较费力不会轻易脱离嵌卡状态。简言之,藉本实用新型该凸体31的肩部310两侧不同角度的钝角设计,可使电缆连接器2在使用中具有低插入力高拔出力的优点。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电缆连接器也可以有等效的修饰或变化,例如将凹体30设于插头21的对接部210;将凸体31设于插座20的对接部200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890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