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置式记忆合金自动加压接骨板无效
| 申请号: | 96241813.7 | 申请日: | 1996-11-06 |
| 公开(公告)号: | CN2287914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8-19 |
| 发明(设计)人: | 纪正春;刘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纪正春 |
| 主分类号: | A61B17/68 | 分类号: | A61B17/6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067000***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内置 记忆 合金 自动 加压 接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人体骨折的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接骨板,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治疗人体长管状骨骨折(股骨、胫骨、肱骨及尺桡骨等)的接骨板。
使用内固定治疗骨折已有百余年的历史,早在1886年,Hansman就报告了应用接骨板治疗骨折的方法。以后,Lambotte(1909)、Sherman(1912),以及Lane(1914)也陆续进行了报道。本世纪初,Sherman设计的接骨板采用较硬的钢材,形状与Lane板略有不同,但强度却有了很大改进,至今仍在应用。在此基础上,Townsend和Gilfillan(1943)、Eggers(1946)和collison(1952)先后设计了槽形孔接骨板。1949年,Danis介绍的活动加压接骨板,Venable(1951)和Boreau(1952)又提出了改进的加压接骨板。这三种类型的加压接骨板较笨重,且压力不足。1961年,Muller接骨板的应用,方使Danis接骨板发生了显著的改进,利用加压器形成对骨折端的压缩。由于压缩力足而可靠,至今仍在应用。Bagby(1956)设计的加压接骨板,最先称为自动加压型或自身加压型接骨板。1991年,杨佩君报告了钳夹式内固定钢板的临床应用,这种钢板选用了记忆合金材料,但不能加压,骨折部位仅限于短管状骨。1992年,杨立民报告了角形接骨板的研制与应用,这种钢板的设计是为了加强钢板的坚韧度。
由于加压器比动力加压接骨板产生的压缩力大,因而,有些学者不主张采用加压器,提倡采用动力加压接骨板,其原因就是设法使固定段皮骨承受较多的生理性应力,而仍具有稳定的内固定。我们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了内置式记忆合金加压接骨板。
一种内置式自动加压记忆合金接骨板,包括一块细长的记忆合金板,该板的一个表面设有方向相反的啮合齿,另一侧是光滑的。板上开设至少两个长孔,该孔的两侧是半圆形,其两侧边分别与两个半圆相切,从而形成一个长圆孔。该板的材料为镍钛形状记忆合金,板的两端为燕尾状或触角状。术中应用燕尾或触角的记忆回缩功能而产生自动加压效应,而接骨板上的啮合齿则有效地阻止了在压力取消后的反松现象。因接骨板本身产生的自动加压,不需采用加压器进行加压,从而减轻了对病人的打击、缩短了手术时间。该接骨板两端呈延续突出的触角状,并且接骨板上只开设形状简单的长孔,因而加工比现有技术的加压钢板较容易,并且在使用中也非常方便。
一种内置式自动加压记忆合金接骨板,由一块细长的镍钛形状记忆合金制成,沿所述接骨板体(1)的横向中心线A-A线,两端设有两个向外突出的触角。沿所述接骨板体(1)的纵向对称中心线(4)设有两个对称的长孔(2)。接骨板体(1)的一侧表面(9)为光滑面,在其另一侧面(8)上,分别设有方向相反的啮合齿(7),所述啮合齿(7)的齿背(5)为沿接骨板体(1)的长度方向向板体末端倾斜的斜面,其齿面(6)与接骨板体(1)的表面(8)相垂直。接骨板体(1)横向中心线A-A设有触角,母相体为钩状,在低温下则转为马氏体而变直,以便于安放。待低温两端恢复原形后而产生加压作用。沿接骨板横向中心线A-A所设置的触角是对称的,触角的长度最少为1厘米,宽为0.3-0.8厘米。沿接骨板体(1)的横向对称中心线(3)所设置的长孔为(2)偶数。所述齿面(5)为沿接骨板体(1)的长度方向向板体末端倾斜的斜面。接骨板体(1)的表面(8)上,以分界线(4)为界,在表面(8)的两侧分别布满方向相反的啮合齿(7)。所述接骨板体(1)的横向对称中心线(3)的方向,于表面(8)的两端至少在长孔(2)的长度的1.5-2倍范围内布满啮合齿(7)。于所述啮合齿(7)在接骨板体(1)的宽度方向上为锯齿状。所述啮合齿(7)的高度为0.5-1毫米。所述接骨板体(1)的厚度为3-5毫米,触角部分因接骨板体(1)所用部位的不同,而任意选择其长度。
本实用新型自动加压记忆合金接骨板的具体特征及由此而来的优点及效果,将随着下面以具体实施例的形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描述而变得更加清晰明确。
图1是本实用新型自动加压记忆合金接骨板无啮合齿一面的俯视图。
图2是以局部剖视的形式表示接骨板复温后转为母相体的结构图。
图3、图4和图5分别表示沿图1A-A、B-B和C-C线剖视的剖视图,图3、图4分别表示了两种齿形的实施例。
图1示意地表示了本实用新型接骨板的形状,尤其是表示了两端触角及长孔的形状。该接骨板的两端及触角部分均制成光滑面,以免对肌肉造成损伤,图中末详细表示,但该接骨板的所有棱角均被倒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纪正春,未经纪正春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41813.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