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改进的一次性计流量输液器无效
| 申请号: | 96236511.4 | 申请日: | 1996-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83489Y | 公开(公告)日: | 1998-06-10 |
| 发明(设计)人: | 肖中举;佟振清;陈水村 | 申请(专利权)人: | 肖中举 |
| 主分类号: | A61M5/168 | 分类号: | A61M5/168 |
| 代理公司: | 三环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成明新 |
| 地址: | 51051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改进 一次性 流量 输液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一次性计流量输液器。
国内外临床目前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都只是通过莫菲氏滴管滴数来计算单位时间流量,通常使用的一次性输液器以每15滴一毫升计;而临床输液中尤其是小儿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对单位时间进液量多有严格限定,如每分3~6滴、6~9滴、15~20滴等。一个熟练护理工作人员通常也得花3~5分钟甚至更多的时间在进液量调节上,调节和计算极不方便,其计量也不科学,护理工作人员往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和劳动;调节好的单位时间流量易受调控器、体位和静脉压的影响,单位时间进液量改变后不易观察并调整,从而造成单位时间进液量不准确。而目前临床使用的计流量输液装置,是通过传感器原理和机械蠕动原理制作的独立部件,涉及机械和电子工艺,工艺复杂,成本昂贵,不能与一次性输液器一次成形,仅适宜于临床监护,均不能普及临床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简明显示单位时间流量、易于观察调整、显示单位时间流量相对不受多种因素影响、成本低廉的改进的一次性计流量输液器。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本实用新型由输液瓶、塑排针、连通导管、输液导管、计流量滴管、流量调节器、二通接头及头皮针所组成。塑排针插入输液瓶内,其排气孔连接有进气管,塑排针的下出孔接连通导管;计流量滴管的上套与连通导管相连接,上套套在计流量滴管管芯的外套上端,计流量滴管管芯的基部分别向下引出3~10根长短不一的分流管,计流量滴管管芯外套的下端套有计流量滴管的下套,下套底部装有滤膜,下套的下端出口连接输液导管;输液导管上卡有流量调节器,输液导管的末端由二通接头与头皮针相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之输液瓶、塑排针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之计流量滴管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之输液导管、头皮针之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由输液瓶(1)、塑排针(2)、连通导管(3)、输液导管(4)、计流量滴管(5)、流量调节器(6)、二通接头(7)及头皮针(8)所组成。塑排针(2)插入输液瓶(1)内,其排气孔连接有进气管(9),塑排针(2)的下出孔接连通导管(3);计流量滴管(5)的上套(10)与连通导管(3)相连接,上套(10)管套在计流量滴管管芯的外套(11)上端,计流量滴管管芯的基部(12)分别向下引出五根长短不一的分流管(13)、(14)、(15)、(16)、(17),计流量滴管管芯外套(11)的下端套有计流量滴管的下套(18),下套底部装有滤膜(19),下套的下端出口连接输液导管(4);输液导管(4)上卡有流量调节器(6),输液导管(4)的末端由二通接头(7)与头皮针(8)相连接。
当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塑排针刺入输液瓶(1)中,空气由进气管(9)进入输液瓶内,注射液则经连通导管(3)流入计流量滴管管芯基部(12)形成液层,然后经分流管(13)、(14)、(15)、(16)、(17)下流,下流注射液在计流量滴管下套(18)底部的滤膜(19)上形成液层,再经滤膜(19)流入输液导管(4),此后经与二通接头(7)相连的头皮针(8)进入病人体内。当需要选择单位时间流量时,由卡在输液导管上的调节器(6)调节,经计流量滴管内的分流管(13)、(14)、(15)、(16)、(17)的液体流动情况显示相应单位时间流量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为:
1.可将进液单位时间流量分成若干级数范围,简明显示单位时间流量。
2.便于单位时间流量调节,尤其是低流量如每分0.2~0.4、0.4~0.6、0.6~1.0毫升等;易于观察调整单位时间流量。
3.显示单位时间流量相对不受输液管高度、头皮针大小、气室液体及气体容积多少、病人体位和静脉压的影响。
4.移位终端滤器,相对减少成本。
5.一次成型,成本低廉。
6.可用于临床各科各类计流量输液,利于医院正规化建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肖中举,未经肖中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65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