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烟粉尘低阻力分离器无效
申请号: | 96235849.5 | 申请日: | 1996-05-06 |
公开(公告)号: | CN2269909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2-10 |
发明(设计)人: | 孙立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立刚 |
主分类号: | B07B7/00 | 分类号: | B07B7/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粉尘 阻力 分离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环境保护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锅炉湿法除尘净化装置配套的前级低阻力予处理装置。
目前,锅炉除尘主要采用湿法烟气净化技术,该技术在应用中普遍存在风机带水严重,由净化器出来的水带有粘度较大的湿灰,这些由烟气夹带的水灰不但对风机叶片有腐蚀,还易造成风机失去平衡。还有湿灰也容易造成堵塞,不但造成烟道的堵塞,还使烟气净化器自身堵塞。风机带水和堵塞问题是目前湿法除尘净化技术存在的主要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目的是提供一种适用于大流量、高浓度烟粉尘烟气净化设备的前级低阻力予处理装置,配合湿法除尘净化器,可有效地解决风机带水和净化器的堵塞同题。
实现本设计目的的技术方案是由分离器、气流导向部分、粉尘分离部分、增浓粉尘回流部分和自排收尘部分组成,分离器的前部设有含尘烟气进口,后部设有净化气体出口,分离筒由前收缩段和后扩散段组成;气流导向部分设在含尘烟气进口后,由前分流锥、导流叶片和后导流锥组成;粉尘分离部分设在后导流锥后边,由排气内筒、粉尘分流孔和扩散段组成;增浓粉尘回流部分由分隔板及由分隔板隔开的箱体前、后部分和分流抽气孔构成;在分离筒的下部设有自排收尘部分,由粉尘集箱、活动盖板、重锤和箱壳体构成,分离筒的前收缩段在导流锥的中部,后扩散段在导流锥后部。气流导向部分的前分流锥角为90°,导流锥体上设有导流叶片6片或8片,后导流锥为25°锥体。粉尘分离部分的分流抽气孔设在多个分离筒之间,其后面设有后档板,排气内筒设在后部,其数量依据分离筒数量来匹配,分离器筒壁与排气内筒之间设有粉尘分流孔,分隔板与筒壁垂直焊接。自排收尘部分的粉尘集箱设在分离器的下部,集箱的下部设有活动盖板,盖板上装有一支重锤。
本实用新型为适应不同烟气流量与粉尘浓度而设计了单筒、双筒、三筒、4筒、9筒、16筒、25筒几种型号,形成系列产品。特别是对大流量、高浓度的烟粉尘处理具有显著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每个分离筒的旋转动力是靠锅炉自身的鼓风机输送及引风机的吸引而产生,不需额外动力。
由于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与组合配备上进行了合理的设计与配置,其运用范围广,处理风量范围在1000M3/h~100,000M3/h;烟尘浓度的适用范围在1g/M3~100g/M3;对于20μm以上尘粉的净化分离率在80~90%之间;分离器的总阻力在0.3kpa~0.5kpa(30~50mmH2O)之间。设备及运行费用极低,由于充分利用了气旋流原理,除尘效果好,使风机带水和烟道及净化器堵塞问题得到有效控制。分离器设计合理、紧凑、体积小,可直接安装在烟道上,只比烟道宽50%左右,占用空间小,几乎不占用地面。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设计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1为四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单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双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3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9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附图6为16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因净化器的不同规格而配套设计多种型号,视分离量有单筒至25筒等7种,现以4筒式分离器结构示意图来说明其结构和工作原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立刚,未经孙立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58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卫生垃圾箱
- 下一篇:中央空调室内温度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