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溴化锂吸收式汽车空调机无效
| 申请号: | 96234850.3 | 申请日: | 1996-05-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61953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9-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华卿 |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 |
| 代理公司: | 湖南省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杨中元 |
| 地址: | 410014 湖南省长***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溴化锂 吸收 汽车 空调机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空调领域,具体是指利用溴化锂工质的汽车空调机。
目前使用的汽车空调制冷是采用蒸汽压缩式制冷。其原理是将制冷工质氟利昂R-12的低压蒸汽经压缩机压缩后变成高温高压蒸汽送入冷凝器中,在此高压下散热冷凝变成液态,经膨胀阀节流后,进入蒸发器中,由于压力降低,部分制冷剂吸热蒸发,使液态制冷剂降温变成低温低压液态制冷剂,并继续吸收蒸发器外的介质的热量而不断蒸发变成低温低压气体,被压缩机吸入压缩重新循环,蒸发器外的介质由于热量被制冷剂带走而温度降低,从而达到制冷的目的。其缺点是制冷压缩机要消耗较大的轴功率,系统工作压力高,有爆炸危险,且易泄漏氟里昂,其价格昂贵,维护费用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汽车发动机尾气余热,采用溴化锂工质制冷,节能、安全、对环境无污染、能降低运行和维护费用的汽车空调机。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方案是,它主要由发生-冷凝器、热交换器、蒸发-吸收器、溶液泵、引射器、贮气室、散热器、贮水箱等使用管件连接组成。发生-冷凝器通过高温浓溶液管和高温稀溶液管与热交换器连接,通过冷剂水管与蒸发-吸收器连接,通过冷凝器出水管与散热器连接,通过冷凝器进水管与蒸发-吸收器连接;热交换器通过低温稀溶液管与贮气室连接,通过低温浓溶液管与蒸发-吸收器连接;散热器的冷却水泵通过冷却水管与蒸发-吸收器连接,通过进水管与贮气箱连接;贮水箱通过凝结水疏导管与蒸发-吸收器集水槽连接,注水口与水源连接;贮气室通过引射器出液管与引射器连接,通过排气阀通大气;引射器通过溶液泵出液管与溶液泵连接,通过抽气管与蒸发-吸收器连接,溶液泵通过溶液泵进液管与蒸发-吸收器连接。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加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生-冷凝器主视图;
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
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5为图4的I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4的C-C处局部剖视图;
图7为图4的D-D处局部剖视图;
图8为图4的E向局部视图;
图9为图1蒸发-吸收器的正面透视图;
图10为图9的F-F剖视图;
图11为图9的G-G剖视图;
图12为图11的H-H剖面图;
图13为图1蒸发-吸收器的侧视图;
图14为图13的II处局部放大图;
图15为图1贮气室剖面图;
图16为图1散热器的透视图;
图17为图10的III处局部放大图。
上述图中,1-冷剂水管,2-发生-冷凝器,3、4、5-高温浓溶液管,6-高温稀溶液管,7、8-冷剂水管,9-冷凝器进水管,10-冷凝器出水管,11-热交换器,12-低温浓溶液管,13-低温稀溶液管,14-散热器,15-冷却水泵,16-贮水箱,17-进水管,18-冷却水管,19-蒸发-吸收器集水槽,20-凝结水疏导管,21、22、23、24-吸收器出液管,25-蒸发-吸收器,26-抽气管,27-注水口,28-溶液泵进液管,29-溶液泵,30-溶液泵出液管,31-引射器,32-引射器出液管,33-排气阀,34-贮气室,35-冷剂水出口,36、37-高温浓溶液出口,38-冷凝器冷却水出口,39-冷凝器冷却水进口,40-高温稀溶液进口,41-冷剂水出口,42、43-高温浓溶液溢流槽,44-冷凝器挡水板,45、46-挡水板支架,47-冷凝器集水槽,48-冷凝器水管,49-冷凝器肋片组,50-隔板,51-波纹板,52-低温浓溶液进口,53、吸收器冷却水进口,54、55-低温稀溶液出口,56-冷剂水进口,57-浓溶液喷淋管,58-冷剂水喷淋管,59-抽气口,60-蒸发器空气侧肋片组,61、62-低温稀溶液出口,63-吸收器冷却水出口,64-蒸发器冷剂水侧肋片组,65-吸收器肋片组,66-管带式冷却水管,67-进液口,68-出液口,69-空气滤清器,70-冷却水喷淋管,71-回水口,72-散热体,73-抽气扇,74-水过滤器,75-进水口,76-传热板。
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华卿,未经张华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4850.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