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生活无压油炉无效
申请号: | 96233246.1 | 申请日: | 1996-06-07 |
公开(公告)号: | CN2254147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5-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富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富强 |
主分类号: | F23C5/08 | 分类号: | F23C5/08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纪纲 |
地址: | 630030 四川省***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生活 无压油炉 | ||
本实用新型是属于一种日常生活用蒸气、开水油炉,特别是采用无压力的油炉。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燃油作为燃料时,一般先将燃油进行雾化处理,以便充分燃烧,所采用雾化方式可分为:压力雾化、蒸汽雾化和旋怀雾化。而压力雾化最为广泛应用,它是燃油处在高温压力下,经过导向槽流入旋涡室产生强烈旋转,再由喷油嘴喷出,形成一个空心的雾化锥,而进行燃烧,其燃油加热器有专门电控制柜,喷油嘴喷燃油有程序控制,如意大利生产的百德油燃烧器,德国生产的威索油燃烧器,就属于此类型。但存在着结构复杂、系统庞大、价格昂贵、作为中、小型生活锅炉用户难以适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不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既能供应蒸汽、开水、热水的,结构简单,且采用无压力下的燃油燃烧的生活无压油炉。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这样来实现的,由支撑架、下炉胆、炉身、上炉胆、炉壳、水位计组成,其炉壳内下炉胆的下方炉底中间安置有燃烧器和多个稳焰器孔,在燃烧器周边由内圈、外圈和盖板形成环形空心园柱体,内圈壁上有许多朝一个方向倾斜旋风孔,成三排,外圈与风管成切线相接,在风力作用下,使风在环形空心园柱体内旋转,从许多朝一个方向倾斜旋风孔出来的风形成旋风状,燃烧器中间有凸起的芯轴,更有利旋风旋转的空间,两根油管在一个直线上,相对的穿过外圈,到内圈外,放在内底板上,炉胆与下炉胆之间为多个园柱形通火管,通火管上方有多层横水管。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在无外界力作用下,燃油管流出,在燃烧器的芯轴外围空间形成旋风气氛,使油形成雾化,经明火点燃,在燃烧器内燃烧,这时稳焰器孔起着二次起风作用,还起着稳焰和防爆作用,使得火焰在下炉胆内更加充分燃烧,热量经有抽力作用多个园柱形通火管后,直接作用于横水管,而模水管是多层、交错排列,使接触面积增大,使热量得到充分利用,横水管内水加热,逐渐升高,当水温达到100℃就沸腾,水从冲天管与浅水管之间翻滚下来,进入浅水管与炉壳之间的盛开水容器内。
本实用新型上述桔构可以通过附图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外型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燃烧器剖视示意图。
图中:1-支撑架 2-燃烧器 3-稳焰器孔 4-下炉胆 5-炉门 6-通火管 7-横水管 8-上炉胆 9-炉壳 10-浅水管 11-冲天管 12-风阀 13-油阀 14-风机 15-法兰 16-水位计 17-油标 18-风管 19-油管 20一内底板 21-外底板 22-内圈 23-外圈24-盖板 25-法兰 26-芯轴 27-旋风孔。
图1所示,炉壳9下部是下炉胆4,其炉底中间安装有燃烧器2和多个稳焰器孔3,并对外开有炉门5,在上部有多个园柱形通火管7,在炉壳9中部是多层横水管7,横水管7与炉壳9之间形成夹层空间是盛温热水区,炉壳9上方里面有冲天管11套有浅水管10,浅水管10与炉壳9之间形成空间是盛热开水区,整个炉壳9是由支撑架1来支撑。
为了使水自下而上循环流动,横水管7与水平线呈2-6°夹角。
图2,开动风机14,产生风力,经可调风阀12进入风管18,最后到燃烧器2上;在油箱上放有油标17,燃油依靠本身重力,进入可调节油阀13,而进到油管19到燃烧器2内,受旋风而雾化燃烧;水箱设置在炉壳9上方,水经水管流入接在下炉胆4处管子而进入炉壳9内,在炉壳9上方设有水位计。
为了便于炉壳9内清洁处理,在炉壳9外园中部有法兰15连接,便于折卸。
图3表示,燃烧器2四周由内圈22、外圈23和盖板24构成环形空心园柱体,外圈23部有外底板21封成,内圈22底部与内底板20相连接,内圈22外壁有旋风孔27,内底板20中间有凸起芯轴26,在燃烧器2的外圈23外园中部有法兰25,以便与炉壳9的下炉胆4炉底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结构简单,安全可靠,价格低廉,操作简便,体积小,外型美观,可供蒸汽、开水、热水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学校、机关、小型企业作为生活锅炉用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富强,未经张富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3324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