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带有双腔气囊引流管的胸腔引流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96227763.0 | 申请日: | 1996-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50763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02 |
| 发明(设计)人: | 时建华;徐大勇;侯清奎;李详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时建华 |
| 主分类号: | A61M1/04 | 分类号: | A61M1/04 |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临沂地区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尚海 |
| 地址: | 273400***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带有 气囊 引流 胸腔 装置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气胸用引流装置。
目前在医疗临床中对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的处理方法上,出现了一种套管置入治疗法,套管置入治疗法较以前的切开置管法,具有创伤小、不易感染、疗程短等优点。套管置入法就是通过带有针蕊的套管穿刺后,经套管将引流管置入,固定引流管即可。但目前使用的引流管为普通引流管,在使用中有如下缺点:1、不易固定,易滑出或滑入;2、引流管进入胸腔过长,肺脏扩张时易刺伤肺脏,不易于液体体位引流,胸腔内的液体引流不彻底;3、引流管进入胸腔后,胸腔内的气体易通过入口进入皮下,造成皮下气肿,严重影响病人呼吸、循环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适于治疗气胸的引流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中引流管不易固定,进入胸腔较长,易刺伤肺,不易于液体体位引流,易造成皮下气肿等不足。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包括引流瓶,与引流瓶连通的引流管,与引流管配套使用的带有针蕊的套管,引流管为一双腔管,包括主、副腔,引流管的前端设气囊,主腔为一通腔,其后端与引流瓶连通,副腔的后端设一控制阀,副腔的前端与气囊连通。
为便于对病人的治疗观察及病人活动,可在引流瓶与引流管之间加设开关和后引流管,后引流管接入引流瓶,开关后端接后引流管,前端接引流管主腔。
副腔后端所设的控制阀可为一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适于对开放性气胸和张力性气胸的治疗,不仅具有创伤小、疗程短等优点,而且在治疗中,引流管易固定,引流管进入胸腔较短,不易刺伤肺,易于液体体位引流,可避免皮下气肿。
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参照附图,图中1为引流瓶,后引流管2接入引流瓶1中,开关3的后端接后引流管2,前端接引流管,与引流管配套使用的套管8中带有针蕊9,引流管为一双腔管,包括主腔4、副腔5,引流管的前端设有气囊7,主腔4为一通腔,主腔4的后端接开关3,副腔5的后端设有控制阀6,控制阀6为一单向阀,副腔5的前端与气囊7连通。
使用时,先通过针蕊套管引入引流管,引流管至胸腔内约3-4厘米,通过单向阀、副腔向气囊注入无菌水或空气,使引流管前端气囊膨胀形成一盘状气囊,向外牵拉引流管使气囊紧贴胸壁,压迫于胸壁内口处,这样引流管既可固定防止滑脱,又因进入胸腔较少且紧压于胸壁内口处,可防止刺伤肺脏,易于液体体位引流,避免皮下气肿。治疗中如病人需观察或活动,可关闭开关取下引流瓶。治疗结束,只需将气囊内气体或液体放出,按压入口处便能顺利拨出引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时建华,未经时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77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