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铝合金柱翼型对流辐射散热器无效
| 申请号: | 96227660.X | 申请日: | 1996-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2261614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9-03 |
| 发明(设计)人: | 李茂升;葛培贞;张延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济南市槐荫散热器厂 |
| 主分类号: | F28F1/00 | 分类号: | F28F1/00 |
| 代理公司: | 山东省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耀文 |
| 地址: | 25002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铝合金 柱翼型 对流 辐射 散热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采暖系统中的散热器,具体为一种铝合金柱翼型对流辐射散热器。
目前,社会上采暖系统中使用的散热器,就其所使用的材料划分,大体可分为钢材和铸铁材料两大类,采用铸铁材料制成的散热器存在有体大笨重、耗材多、散热效率低,不美观的缺陷,采用钢材制成的散热器虽比用铸铁材料制成的散热器在散热效率和美感上有一定进步,但确存在有耐腐蚀性差、寿命短的缺陷。另外从其结构上看,钢制散热器大都采用平板结构,因此其散热面积小是其不可克服的缺陷,铸铁制散热器大都在散热器的外表面上设置直形散热翼片,以扩大其散热面积,但由于其铸造工艺的所限,其散热翼片的形状不可能做的太复杂,因此其散热效率也不可能太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任务在于提供一种体积小,耐腐蚀性强,使用寿命长、散热效率高、美观实用的新型铝合金柱翼型对流辐射散热器。
本实用新型铝合金柱翼型对流辐射散热器的主体为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在其外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有直形散热翼片和T形散热翼片并在其内腔通过等距离设置的加强筋将内腔分为若干个串水管所构成的矩型T翼散热管,在矩型T翼散热管二端分别连通有采用铝合金材料制成的在其外壁上设置有直形散热翼片的多翼型散热管,在多翼型散热管的二端分别套装有设置有内螺纹的进水和回水连接接头。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作如下描述: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附图1中的多翼型散热管(1)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4为附图1或附图3中的A-A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5和附图6为附图1中的连接接头(3)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7为附图1中矩型T翼管(2)的B-B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1)为多翼型散热管、(2)为矩型T翼散热管、(3)为连接接头、(4)为直形散热翼片、(5)为直形散热翼片、(6)为加强筋、(7)为T形散热翼片、(8)为串水管、(9)为连通孔、(10)螺纹。
根据附图,本实用新型是由多翼型散热管(1)、矩型T翼散热管(2)、连接接头(3)组成,在矩型T翼散热管(2)的外壁上均匀间隔设置有T形散热翼片(7)和直形散热翼片(5),在矩型T翼散热管(2)的内腔中设置有加强筋(6)并通过加强筋(6)隔断矩型T翼散热管(2)的内腔而形成串水管(8),在矩型T翼散热管(2)的两端分别连通有在其外圆面上设置有直形散热翼片(4)和在其外壁上沿其中心线开有连通孔(9)的多翼型散热管(1),在多翼型散热管(1)的端部分别套装有在内圆面上设置有螺纹(10)的连接接头(3)。
本实用新型矩型T翼散热管(2)和多翼型散热管(1)为专门设计生产的铝合金型材,附图1为具有5块矩型T翼散热管(2)和2块相应长度的多翼型散热管(1)的组合结构散热器,在生产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设计组合成具有一至若干块矩型T翼散热管(2)的组合散热器。
以下将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使用方法和工作过程描述如下:
使用本实用新型时,将供热系统的进水管和回水管分别与散热器上的上下连接接头(3)相连通即可正常使用,这时供热热源通过上连接接头(3)进入上多翼型散热管(1)的内腔中,经一次散热后通过连通孔(9)进入矩型T翼散热管(2)的内腔中,经二次散热后进入下多翼型散热管(1)的内腔中,经第三次散热后进入回水管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①由于采用了铝合金材料,其散热效果优于钢材和铸铁材料制成的散热器,且具有耐腐蚀性能强,使用寿命长、散热效率高的特点;②由于选用铝合金型材,所以具有生产工艺简单,且具有重量轻、体积小和美观的特点;③由于采用了T翼形和直翼形散热片,加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果。综上所述可有效的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任务,为社会提供一种体积小、耐腐蚀性能强、使用寿命长、散热效率高、美观实用的新型铝合金柱翼型对流辐射散热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济南市槐荫散热器厂,未经济南市槐荫散热器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2766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