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助力车油箱无效
| 申请号: | 96218762.3 | 申请日: | 1996-08-1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69335Y | 公开(公告)日: | 1997-12-03 |
| 发明(设计)人: | 施宪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施宪忠 |
| 主分类号: | B60K15/03 | 分类号: | B60K15/03;B62K11/00 |
| 代理公司: | 天津三元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郑永康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助力车 油箱 | ||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一种燃料箱的结构,尤指一种助力车油箱。现有自行车是一种轻便且价格低廉的代步及运动工具,作为交通工具,其机动性受限于骑者体力,并远低于机动车辆。为提高自行车的机动性且避免成本及重量增大,于是以一般自行车加装小型引擎以提高其机动性的方法确实经济实用。
一般而言,助力车燃料油箱安置于车体上,需视引擎的类型及位置而定,其固定方式可概括如下:
1、如图1所示,油箱11是跨置于车架前三角结构中的上管12,如重型机车。
2、如图2所示,油箱21是架设于前三角结构中的下管22,如欧式轻型助力车。
3、如图3所示,油箱31是安置于后置物架32下方。
4、如图4所示,油箱41是置于脚踏曲槽42之间。
但上述诸多固定方式都无法同时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坚固、容量大及不影响自行车原有结构及功能的效果。第一及第二类的车架需采用如机动车般粗大的管件,或需额外焊接定位用的短柱或支架;第三类的油箱容量小;第四类因其脚踏曲柄宽度影响脚踏运动功能,且易碰撞而受损变形。此外,有其它更简易且不重视助力车整体功能及视觉效果者,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助力车油箱,在不影响原有自行车结构及功能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现有空间以加大燃油容量,并确保油箱坚固稳当,以适应崎岖路况,提高车辆越野运动能力,同时兼顾油箱与车体间的完美搭配,使产品有整体性的视觉效果而实现商品化。
本实用新型采取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助力车油箱,是在一油箱的顶面与底面分别设一顶凹槽及一底凹槽,且该顶凹槽与底凹槽之间的夹角为锐角,以该油箱的顶、底凹槽分别嵌卡于助力车车架前三角结构的上管及下管,并以油箱前端面的束带套设于头管,用螺栓旋锁束带以拉掣油箱向前,使油箱顶、底凹槽更加挤迫上管与下管而紧密固定于前三角结构中。
利用油箱顶、底面可嵌合于助力车车架前三角结构的上、下管,并借前端面的束带扣住头管拉紧油箱而固定于前三角结构中,具有较佳稳定性,油料容量大,且宽度可窄至不影响脚踏曲柄的运动功能。
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习用第一类油箱与车架固定方式。
图2为习用第二类油箱与车架固定方式。
图3为习用第三类油箱与车架固定方式。
图4为习用第四类油箱与车架固定方式。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箱与车架第一类组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油箱与车架第二类组合示意图。
图8为图6所示的VIII-VIII线剖视图。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的油箱5纵断面是概呈用以配合助力车车架前三角结构的楔形,在顶面53适当位置设有一入油口51,而在后端面55的最低位置设有一出油口52,在其箱体的顶面53与底面54分别设一顶凹槽531及一底凹槽541,该顶凹槽531与底凹槽541是断面呈半圆形的槽体,用以配合圆管形车架,且顶凹槽531与底凹槽541之间的夹角θ为锐角,在油箱5前端面56设有一接耳561,该接耳561设有穿孔562用以栓接束带57,该束带57是束住车架前三角结构的头管(图中未示),用螺栓58将束带57与接耳561栓接一起。
借由上述构造,请参阅图6、图7,将油箱5置于车架6由头管61、上管62及下管63组成的前三角结构中,使油箱5的顶、底凹槽531、541分别嵌卡于上架62及下架63,并以束带57绕设头管61,如图8所示,用螺栓58旋锁束带57以拉掣油箱5向头管61方向移动,缩小油箱5与头管61之间的距离,使油箱5顶、底凹槽531、541更加挤迫上架62与下架63而紧密固定于前三角结构中。
得值注意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油箱是采用下述方式嵌合:
1、参照习用自行车车架前三角钢管结构,设定油箱楔形(侧视)角度(大约30°),以嵌合于上、下管之间,其嵌合处为半圆形沟槽,可贴合于管件。
2、因车架前三角围成的面积足够大,油箱宽度(顶视)可薄至不影响脚踏曲柄运动,较符合人体工学,仍具有可观的容积。
3、油箱楔形前端凸出一边缘以作为束带接耳,接耳设有穿孔,以束带束住车架前三角结构的头管,用螺栓将束带脚与油箱接耳栓接一起。当束带螺栓锁紧时因油箱与车架上、下管间楔形结构作用,使两者间因压力所产生的静摩擦力增大,且油箱以箱体的最外缘作为固定面,其固定效果远大于习用油箱(如图1~图4),以单面或箱体某处少数几点作为固定点的方式甚多,而本实用新型因不需在车架上焊接任何支柱、螺帽或支架等,仍沿用传统自行车三角形最佳结构,也不需采用如机车般粗大笨重的车架结构,所以不增加制造成本及车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施宪忠,未经施宪忠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1876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