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微尺度换热器无效
| 申请号: | 96205285.X | 申请日: | 1996-03-08 |
| 公开(公告)号: | CN2257917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16 |
| 发明(设计)人: | 姜培学;任泽霈;王补宣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 |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邸更岩 |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尺度 换热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换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微小尺度的换热器。
近年来,由于微电子工程技术,航天热环境控制以及材料、生物等领域的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微尺度热现象逐渐被重视和研究。因此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传热面积高以及热阻小等特点的微尺度换热器也已开始研究和应用。现有技术中通常把表面积空间密度大于5000m2/m3的换热器称为微尺度换热器,此种换热器除了用于冷却电子芯片外,还可成功地用作极低温冷却器,高温超导体的冷却器,强激光束的冷却器以及用于航空航天器的热控制系统等领域中。目前,现有技术中用于两种流体进行热交换的微尺度换热器还仅限于微型槽道换热器,这种换热器是由许多带有微型槽道的薄片焊接而成的微型换热器,其传热效果是随着微小槽道尺寸的减小而提高。由于这些微小槽道的槽宽和槽深仅在几十微米至几百微米以内,这就给加工制造带来了诸多的不便,而且槽道尺寸越小,加工就越困难。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提出一种多孔结构的微尺度换热器,该换热器不仅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传热效果更佳。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其冷、热流体的流道是由多孔结构的薄板组合而成,并在每片多孔结构的薄板之间装有金属隔板。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而构成的多孔结构微尺度换热器,不仅加工简单,而且由于多孔板对流动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对传热起到很强的强化效果,从而有效地达到了上述目的。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由于冷、热流体的流道是由多孔结构的薄片形成的,因而有效地克服了微型槽道换热器中微小槽道难以加工的困难;又由于多孔结构对流动具有强烈的扰动作用,能起到强化传热的效果,因此本实用新型与微型槽道换热器相比,其优点是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传热效果更好。
附图1为微尺度换热器的立体图。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最好方式及具体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是把用烧结或其它方式形成的多孔结构的薄板组合在一起,形成冷、热流体的流道,并在每片多孔结构的薄板之间装有金属薄板3,作为隔板。整个换热器的结构主要由冷流体流道1,热流体流道2,金属隔板3,进、出口联接件4以及上、下盖板5所构成。通常情况下,冷流体流道与热流体流道应采用交叉结构,以便于安装和使用。其换热器形状可以是方形,也可根据具体需要做成其它形状。换热器的尺寸及多孔薄板的片数亦可根据实际情况任意选定。多孔薄板的孔隙率一般在0.2~0.8之间,颗粒直径一般为0.1~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528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