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桌面的高度及角度可调整的桌体无效
| 申请号: | 96204764.3 | 申请日: | 1996-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252555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23 |
| 发明(设计)人: | 郑溪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灯铨 |
| 主分类号: | A47B9/10 | 分类号: | A47B9/10;A47B27/02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徐娴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桌面 高度 角度 可调整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桌体。特别是桌面的高度及角度可调整的桌体,以利于不同年龄、身高、体形的人使用。
每天长坐办公桌的人,如电脑操作员、绘图员、作业员……等,每天使用的桌子,高度和角度都不一定适合自己,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若桌子高度不适合人体,不但对身体不好,也容易引起腰痛。这主要是因背骨承受的力量增加、持续同样姿热太久,也是导致腰痛的原因。
虽然,人坐著的确要比站著来得轻松,但长期坐著持续固定姿热的话,背骨承受的力量反而比站著时更大,因为坐下来时,腹肌难以施力,得全依赖腰部肌肉挺起上半身。至于持续相同姿势太久,则会使身体新陈代谢机能减缓,肌肉多运动,可使血液运行顺畅,促进体内必须物质的更替。
目前,许多公司机关都逐渐改为电脑化,千叶工业大学资讯工学系的宫本博幸教授,作了一个测试实验,他在全部测试员腰间和胸骨装上感知器,然后测定他们坐著办公的情形。结果发现用电脑工作的人,比用手写者动作变化小,且有无意诚持续相同姿势的倾向;也就是说,坐电脑或绘图桌的身体较普通手写工作时的活动要来得大。宫本教授的结论是“能让自己轻松的坐姿,就是最好的姿势。打电脑虽要专注,别忘了随时换一换姿势,动一动身子”。
习用桌体桌面设计,在其高度及角度上大都以固定方式为之,而一般人的年龄、身高、体形或残障人士乘坐的轮椅各不相同,故并不完全能适用于单一固定高度型式的桌体,而使其使用上常因为屈就于不适合个人高度的桌面便会有如前述因姿势的不正确而产生腰酸背痛的情形,另由于儿童期的骨骼成长相当快,亦会造成必须因年龄的增长而更换不同高度的桌体而造成浪费,一般上方的桌面仅呈水平状态,如使用者置故书报阅读时,所形成的视觉角度′将使使用者倍感不适,殊不理想。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电动方式升降及倾斜桌面的桌体,主要于其双侧一对上、下套接的桌脚内,藉由油压伸缩杆及滚珠的控制,使该对桌脚能形成电动升降的作用,以能将其上方的桌面调整定位于适当高度,以利于不同年龄、身高、体形的使用者。
本创作的进一目的,在于在提供一种桌面可倾斜的桌体,其是在桌脚间的容纳槽内设有一对向上顶持桌面后侧的油压伸缩杆,及配合桌面前缘以铰链与桌脚的顶框架连接在一起,而能使桌面向上展开适当的倾斜角度,以利于使用者阅读或书写。
本实用新型的桌面的高度及角度可调整的桌体,主要包括:桌面及桌脚,桌面设在桌脚上面,其特征在于,一对桌脚,其各以一对纵向的上、下套接管相套合而成,其中,在上套接管上方固设有一顶框架,下套接管下方固设有一底座架,且在上套接管间上方处连设有一上部开放的容纳槽,由下套接管内侧端面上设有一对纵向的平行沟槽,所述沟槽设成下宽上窄状,在沟槽的下宽部内各预埋入一滑轨,在滑轨内又置入一略窄的条轨,条轨的双侧端面上开设有数个排列的通孔,在通孔内各置入一略向内、外凸出的滚珠,在条轨内各置入一略窄的轨道,该轨道的近顶缘处开设有一通孔,以使所述数个滚珠的双侧能同时接触所述滑轨及轨道的双侧端面,并于该对桌脚的上套接管的近顶缘内各固设有一对油压伸缩杆,在油压伸缩杆的底端设有一对分离的并向通孔;
一桌面,其近后侧底面上设有一对分开一间距的枢耳,枢耳上设有相向的通孔,其近前侧底面上以一对铰链与前述顶框架的前置端面相枢接;以及
一对油压伸缩杆,固设于所述容纳槽的双侧壁面上,其顶端与所述桌面的枢耳相枢接。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特点及其新颖性,将配合以下附图及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本创作的立体示意图。
图2:本创作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1:本创作的桌面升降动作示意图;显示未上升时的状况。
图3-2:图3-1中的部分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3:本创作的桌面升降动作示的意图;显示已上升的状况。
图4-1:本创作的桌面倾斜动作示意图;显示未倾斜的状况。
图4-2:本创作的桌面倾斜动作示意图:显示已倾斜的状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灯铨,未经徐灯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4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