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无效
| 申请号: | 96203903.9 | 申请日: | 1996-02-05 |
| 公开(公告)号: | CN2258173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7-23 |
| 发明(设计)人: | 王伟;束学遂;刘惠;叶斌;宋文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D01H5/70 | 分类号: | D01H5/7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汪诚芝 |
| 地址: | 1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牵伸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是一种热牵伸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电感式分段直接加热的使用在锦轮、涤纶、丙纶等化纤的民用丝、工业丝的纺牵联合机上的热牵伸辊装置。
除了已被淘汰的电阻间接加热外,目前比较流行的电感直接加热的均温方式有以下两种:
其中的一种是蒸汽夹套式,它利用热管原理,利用液体受热后的气液相变化来保证工作区温度的均匀,它的优点是温度均匀性良好,所述的温度均匀性小于等于±1℃,但随着时间的变化,会有一定的漏率,温度均匀性变差,而且,夹套式热辊在高温工作时,导丝盘腔内蒸汽压力很高,需要有可靠的超温保护系统。
另一种是单区感应式热牵伸辊装置,这种形式可见已授权的专利ZL94214460,它是利用二次导体的分布来保证工作区温度均匀性,其特点是结构简单,在工作区不太长(<170mm)时,温度的均匀性在一定的工作温度、速度下约小于等于3℃,当是,当环境的条件发生变化时,其温度特性不能主动补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感应加热效率高、表面温度均匀性好、使用寿命长的热牵伸辊。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得以实现:
采用感应式加热方式对热牵伸辊进行加热,和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在于采用了多区感应式加热而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得以实现。
具体的讲,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的实现是把导丝盘⑤分为2-7个区(根据工作区长度要求确定分区数量,至少分为二区),每个分区都对应着一个加热器线圈,在导丝盘①各分区的相应位置上都埋置一个测温铂电阻,测量导丝盘表面温度,再通过多路温度变送器②将每个区检测的温度信号分时地送入温度控制系统③,以控制各分区的加热线圈中电流接通断开的时间比例,并使各分区测量点上的温度在控制器所设定的温度值上达到平衡。
由于漏磁通的原因,单线圈加热时线圈的中心部为温度的最高点,温度分布呈馒头状,如图2所示,而多区感应式的数个线圈加热叠加后呈起伏状态,如图3中虚线为叠加后的实际温度分布。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热牵伸辊,是用于纺丝速度1000m/s~6000m/s的热牵伸辊。
根据实际使用的热牵伸辊的工作区长度的要求,如120mm-280mm,可分别选用2~7段分区加热并控制温度,使热牵伸辊的表面温度的均匀性达±1~2℃。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牵伸辊由导丝盘、感应加热器、多路测温传感器、多路温度变送器组成。
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热牵伸辊的结构,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的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单区感应式热牵伸辊工作区的温度分布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工作区的温度分布;
图4是所述的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和电机安装成整体的剖面示意图。
下面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的一个实施例,通过对该实施例的介绍,可以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下述的实施例不是用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采用多区的概念使热牵伸辊均温的手法,都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具体的可见权利要求。
见图1和图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是由如下部分组成,包括多路测温传感器①、多路温度变送器②、加热器④、导丝盘⑤组成。
导丝盘⑤的内壁装有二次导体,靠近工作区的表面设有两个用于埋置多路测温传感器①的深孔,导丝盘装电机轴6上,加热器④由骨架、复数U型硅钢片和多个线圈组成,复数U型硅钢片对轴心呈辐射性排列在骨架上。
使用电磁铁在复数U型硅钢片铁心上绕制数个线圈。加热器法兰固定在电机法兰上。
多路温度变送器②是由定子和转子组成的,转子固定在电机轴6上同导丝盘5一起旋转,定子固定在电机后端盖7上。
多路测温传感器①由数个Pt100铂电阻封装而成,一端装在导丝盘设置的深孔内,另一端穿过电机轴心同多路温度变送器②的转子连接。
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采用了多区感应式加热的方式,使得被加热的热牵伸辊的均温性优于单区加热的热牵伸辊;而且由于采用了多区感应式加热的方式,使得在较长的热辊上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也能获得良好的效果,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区感应式热牵伸辊具有结构简单、加热效率高、表面温度均匀性好、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39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的携带型电脑键盘
- 下一篇:活动板块日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