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针孔组织封闭注射器无效
申请号: | 96201525.3 | 申请日: | 1996-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2245988Y | 公开(公告)日: | 1997-01-29 |
发明(设计)人: | 于建斌;金永明;乔晨辉;朱振峰;李宝兴;王宏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于建斌;金永明;乔晨辉;朱振峰;李宝兴;王宏瑾 |
主分类号: | A61M5/178 | 分类号: | A61M5/178;A61M5/32 |
代理公司: | 河南省专利代理中心 | 代理人: | 刘卫东 |
地址: | 450052 河南省郑州***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针孔 组织 封闭 注射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体皮肤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瘤体组织、实体瘤组织等局部软组织封闭、浸润麻醉专用的多针孔组织封闭注射器。
目前,用于人体皮肤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等局部软组织封闭及漫润麻醉的注射器为通常应用的普通类型注射器,在使用中尚无局部软组织封闭的专用注射器械,普通类型注射器在使用中有以下缺点:a、由于普通类型注射器针头前端只有一个针孔,因此封闭时,封闭药物仅沿针孔所指一个方向注入,因而在注入点或注入线形成高浓度的药物聚集,而针孔两侧及上下周边部位药物聚集较少,造成封闭药物的分布存在较大幅度的不均匀,b、由于封闭药物分布的不均匀,进而形成封闭治疗效果的不均一,患者需重复接受封闭药物治疗,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同时又增加了病人的痛苦,c、由于封闭大多采用的是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该药物除具有治疗作用外,尚有造成局部,尤其是皮肤组织萎缩、局部色素减退、脱失和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而现行普通类型注射器注入点或注入线部位高浓度的药物聚集恰恰增加了该种副作用出现的机会与程度,若封闭治疗效果不均一,患者尚需重复接受封闭药物治疗,将进一步增加该类副作用出现的机会,如果此药物采用的是抗癌药物,则易在治疗部位形成条索状或斑块状坏死,而非较为均一的杀伤,造成治疗位点坏死程度过重,而某些部位药物浓度尚不足以达到完全杀死病变组织的目的,直接影响了治疗效果,重复治疗又增加了患者的额外痛苦。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提出一种解决单针孔注射器封闭药物易在注入点或注入线形成高浓度药物聚集问题的多针孔组织封闭注射器,达到使注入药物在治疗部位分布均匀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由多孔针头和注射器组成,多孔针头分为针栓、针梗和针尖三部分,注射器分为乳头、空桶、活塞轴和活塞柄四部分,其特征为将针头制成多孔式针头,除仿照现行普通类型注射器在针头前方针尖处开一个注射孔外。在离开针尖一定距离的针梗上间隔一定距离及旋转一定角度再开有多个侧针孔。多孔针共与注射器间为可固定连接,即在多孔针头的针栓内壁上制有一卡头,在注射器乳头上开有一横槽,注射器乳头插入针栓后,卡头位于横槽中,使多孔针头与注射器紧固连接。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a、克服了单针孔注射器封闭药物仅沿针孔所指一个方向注入而在注入点和注入线形成的高浓度药物聚集而产生的药物分布不均匀的缺陷,形成针孔前方、两侧及上下周边多方位立体性药物渗透,使得药物分布更加均匀一致,b、由于封闭治疗效果的均一完好,患者减少了重复封闭的次数,从而提高了单次治疗的质量和效果,减少了人财物的浪费,c、避免了高浓度药物聚集产生的皮肤组织萎缩、局部色素减退、脱失和毛细血管扩张等副作用出现的机会与和程度,提高了治疗效果,减轻了病人痛苦。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由多孔针头12和注射器13组成,多孔针头分为针栓5、针梗4和针尖1三部分,注射器分为乳头7、空桶9、活塞轴10和活塞柄11四部分,将针头制成多孔式针头,除按照在现行普通类型注射器在针头前方针尖1处开有一个注射孔外,在距离针尖一定距离的针梗4上间隔一定距离及旋转一定角度再开有多个侧针孔2,这种侧针孔均匀布置在针梗上,如在距针尖4、5、6、0、7、5和9、0毫米处各开有一个侧针孔2侧针孔以背对针尖斜面4、5毫米处第一个开孔为基准,每相隔1、5毫米和旋转90度各开有一个孔,在开孔结束后,在针梗上还带有侧针孔标志线3,距针尖100毫米,能清晰的指示全部侧针孔进入组织内的过程,便于观察及掌握进针深度,多孔针头与注射器间为可固定式连接,即多孔针头的针栓5内壁上制有一卡头6,在注射器乳头7上开有一横槽8,注射器乳头7旋转插入针栓5后,卡共6位于横槽8中,使多孔针头与注射器紧固连接,有效地防止注射器内压增高可能造成的针头滑落。注射器空筒与活塞、活塞轴、活塞柄结构与现行一次性注射器相同。本装置为一次性使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于建斌;金永明;乔晨辉;朱振峰;李宝兴;王宏瑾,未经于建斌;金永明;乔晨辉;朱振峰;李宝兴;王宏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20152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话/无线寻呼报警器
- 下一篇:一种抽油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