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立体电视摄像与播放接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96118801.4 | 申请日: | 1996-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781C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24 |
发明(设计)人: | 余桂丰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桂丰 |
主分类号: | H04N15/00 | 分类号: | H04N15/00 |
代理公司: | 陕西省发明专利服务中心 | 代理人: | 李中群,霍仲牛 |
地址: | 710004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立体电视 摄像 播放 接收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影视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可获得立体视觉效果的立体电视摄像与播放接收系统。
市售的普通电视机只能提供平面画面,无法使收视者获得身临其境的观感。而立体电视研制创意的本身即在于为人的两只眼镜提供相对独立的图象,使人们在恢复了双眼视觉差异的情况下获得真正的立体视看效果。早期的立体电视技术采用两部电视摄像机拍摄,并用两个独立的信道将摄制信息传输到两台独立的电视机中,在每台电视机屏幕上安置一块偏光板,然后由收视者通过佩戴偏光眼镜去观看,这种立体电视摄制及接收方式从今天发展的眼光看技术相当粗糙,屏幕画面的失真度也很大。近年来,随着影视设备领域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实用立体电视系统也已有了多种形式,如互补色立体分像电视和时分式立体分像电视系统等。互补色立体分像电视技术是利用双部在摄像镜头前端加装滤光镜(左右互补色)的摄像机摄制图象,这样在电视上看到两幅不同颜色的图案相互叠加在一起,当人们通过相应的互补色滤光镜去观察时,即可看到立体图象。这种电视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彩色损失大,左右眼入射光谱不一致,易引起视觉疲劳;另外,互补色对图象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串色”干扰,影响到图象的视看效果。时分式立体分像技术是在电视信号的帧幅中,奇数场信号和偶数场信号分别来自两部按双眼模拟视距左右水平放置的摄像机所得的图象信号,视看者戴上由光电陶瓷片或液晶材料制作的光电开关眼镜,通过加电来控制镜片的透光与不透光。但时分式立体分像技术在现有的电视系统上存在着闪烁现象,这是因人的单眼在接受临界闪烁频率以下图象时必然有闪烁影像所致。有鉴于此,目前本领域科技人员又相继研制了场倍频时分分像立体电视系统,即采用帧存储技术存储标准广播电视图象,再高速读出,并使用倍频监视器监视,但此类系统不但成本高昂,观看电视时依然还必须要佩戴电开关式眼镜。
立体电视技术发展的最终要求应是:一、立体电视系统具有逼真的立体图象;二、图象稳定无闪烁;三、可同目前的各类电视系统相兼容;四、能顺利向高清晰度电视系统(HDTV)过渡;五、尽可能让收视者不戴专门的视着眼镜;六、造价低。显然,在前所述的各类现有的立体电视系统距此要求均有很大差距。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进而研制一种摄制及播出方便可靠、画面色彩逼真、图象稳定,造价低的立体电视摄像与播放接收系统,采用该系统可使广大收视者无需佩戴专门的视看眼镜即能欣赏到动态造型效果极佳的立体电视图象。
本发明所述的立体电视摄像与播放接收系统包括立体摄像机构和信号播放接收机构。其中立体摄像机构由左、右摄像机以及同步锁相装置、同步信号发生器和自动控制电路构成,采用双频道方式工作,即左右两部摄像机的光学镜头与人眼相似按一定间距水平放置,两个镜头的聚焦环、变焦环、光圈和镜头光轴在自动控制电路和同步锁相装置驱动下均为协同连动以使两镜头间的夹角可调,录像或记录装置采用双磁头,同时将两路视频信号记录到工作介质(磁带)上;信号播放接收机构包括一部可拾取两路视频信号的双屏幕电视接收机,它同时接收两路信号并分别显像到电视接收机的左右半屏上,在接收屏幕前的适当位置,装放一副由两片相交反光镜片构成的夹角大于90°的反光镜组,在接收机和反光镜组之间装放一块半透半反镜,以便将反光镜内成像传出来供观看。收视者在接收观看时,利用反光镜组的二次反射成像原理,通过调节屏幕与反光镜间距和反光镜组的夹角,便可以观看到立体图象,无需再配戴其它任何专用视看眼镜。观看时,收视者的每只眼睛只能看到相应的一个反光镜面内的成像,而不能看到另一个镜面内的成像,只有当两只眼睛同时观看时,屏幕上的两幅图象才合成为一幅具有立体感的图象。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内容做进一步说明。
图1是该立体电视摄像与播放接收系统的工作原理(框)图。
图2是系统中摄像机光学镜头的工作机构示意图。
图3是系统中播放接收机构的原理示意图(俯视图)。
图4是图3的侧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桂丰,未经余桂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880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