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温度系数高分子材料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6116145.0 | 申请日: | 1996-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357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7-11 |
| 发明(设计)人: | 谢建玲;汪浩;王雪梅;阎波;王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8L23/06 | 分类号: | C08L23/06;C08K3/04;H01C7/02 |
| 代理公司: | 齐鲁石油化工公司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玉洁 |
| 地址: | 255408***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温度 系数 高分子材料 组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高分子热敏电阻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用高分子材料、导电填料及助剂,制备具有正温度系数(PTC)特性的高分子组合物,用做自控温电加热材料。
具有PTC特性的高分子组合物是一种功能性复合材料,可广泛用于自控温加热、自控开关等领域。美国专利(U.S.5,106,538),用高密度聚乙烯(HDPE)、炭黑和抗氧剂在密炼机中混熔物料,挤出成型再经辐射交联后制得可控温温度为120℃的发热材料。用EVA代替上述HDPE,以相同方法制得75℃的发热材料。中国专利(87 1 02932A)用低密度聚乙烯(LDPE)填加0-5%(重量)的HDPE及炭黑和助剂采用双辊开炼方法经辐射交联制得85±5℃的发热材料。从目前公开文献报导来看,这类组合物均采用密炼或双辊或先密炼再双辊的工艺,而此类工艺每次混炼量小,批次间工艺控制人为因素多而使产品性能重复性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双螺杆挤出制造PTC高分子发热材料的方法。该方法操作条件稳定,易于控制,便于大批量生产。调节工艺条件可方便地制备此类组合物。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PTC高分子材料组合物,它与现有的此类组合物相比,具有优良的力学性能、抗环境应力开裂性能、热老化性能和电老化性能。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主要组成为:聚乙烯〔密度0.910~0.959g/cm3,熔体流动速率(2.16Kg砝码)0.05~5.00g/10min〕、炭黑〔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吸收值100~500ml/100g,粒径20~100nm〕、抗氧剂、润滑剂和无机填料,各组成的重量份数为:(a)100(b)20~50(c)0.2~3.0(d)0.5~5.0(e)0~35。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还可以含有0~1.5份的抗铜剂,优选为二羟基苯甲酰肼。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的基础树脂聚乙烯可以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HDPE、LDPE或它们之间的共混物,为保证组合物的力学性能,最好为线型聚乙烯,即LLDPE或HDPE。不论采用一种聚乙烯还是两种或两种以上聚乙烯的共混物做基础树脂,其密度范围为0.910~0.959g/cm3,熔体流动速率(2.16Kg砝码)范围为0.05~5.00g/10min,以利于挤出加工。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的炭黑具有中高结构,其最佳DBP吸收值范围为100~400ml/100g,最佳粒径范围为30~80nm。为提高组合物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炭黑可经偶联剂处理,较佳的偶联剂为钛酸酯偶联剂,特别是三(二辛基焦磷酰氧基)钛酸异丙酯、二(二辛基磷酰氧基)钛酸乙二酯和二异硬脂酰基钛酸乙二酯。偶联剂用量为炭黑重量的0.5~5.0%,优选为1.0~3.0%。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的抗氧剂为由酚类抗氧剂和与酚类抗氧剂具有协同效应的酯类抗氧剂组成的抗氧剂体系。为保证良好的协同效果,两种抗氧剂的比例为1∶2~1∶30,最好为1∶5~1∶15。抗氧剂体系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优选为0.5~1.0。本发明所选酚类抗氧剂选自1,1,3-三(2-甲基-4-羟基-5-叔丁基苯基)丁烷、四[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季戊四醇酯和β-(4-羟基-3-5-二叔丁基苯基)丙酸正十八磷醇酯,所选酯类抗氧剂为含硫酯类抗氧剂,优选为硫代二丙酸二硬脂醇酯、硫代二丙酸月桂十八酯、硫代二丙酸二月桂酯和硫代二丙酸二(十三)酯。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的润滑剂可以是聚乙烯蜡和(或)硬脂酸及其盐类。可以使用一种润滑剂,也可以使用聚乙烯蜡与硬脂酸或硬脂酸盐按1∶0.5~1∶2.0比例组成的润滑剂体系。润滑剂总量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优选为0.5~3.0。
本发明提供的组合物中可以添加无机填料,无机填料可以从滑石粉、氧化锌或二氧化钛中选取。添加无机填料可稳定组合物PTC效应,提高制品尺寸稳定性,但添加过多无机填料会使材料力学性能大幅度下降,因此无机填料在组合物中的重量份数优选为3~25。为保证填料的良好分散,填料粒径选在800~2500目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未经中国石化齐鲁石油化工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61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