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模压件取出装置无效
申请号: | 96111966.7 | 申请日: | 1996-08-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0637C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13 |
发明(设计)人: | 平行聪;本间义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精工精密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9C45/42 | 分类号: | B29C45/4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宪模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模压 取出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注塑成型机的模压装置之外另外增加的用来取出模压件的装置。
模压件取出装置是人们所已经知道的,它的作用是,在两半模型被打开时进入到其间的空档内从注塑成型机的模压装置上可靠地取出模压件。当这样的模压件取出装置被设计成为用机械方法夹持模压件如用模具的肢体像三明治那样将模压件夹在其间时,模压件常会被损伤或破坏,这要看材料的性能如何。有鉴于此,在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报H1-171827号中便公开了另一种设计,该设计用设在其中一个部件上的吸收器来吸取模压件。在这样一个设计中必须考虑吸收器的布置以便将吸收器放在适宜吸取模压件的地方,因此必需根据模压件的形状来改变包括吸收器在内的夹具机构的设计。另外,如果模压件的形状太奇特或模压件太小,它也不好被吸取。
解决这类问题的技术也已为人所知,那就是可以设置一个比模压件大的收容口袋,并通过空气通路将其内抽空使在其内产生一个负压以便用来吸收模压件(例如,可参阅日本未经审查的专利公报S63-209913号)。
另外,现在惯用的模压件取出装置在使用时是将它们装在注塑成型机的上部或侧部。
在上述现有技术的实例中,为了利用在收容口袋内产生的负压来吸取模压件,当要取出模压件时,必需使夹具体的端面和模型上的一个面紧密地互相贴合。换句话说,只有当夹具体和模型之间达到这样的紧密贴合时才能在收容口袋内产生负压,它们之间如有间隙存在,那么负压就不能建立,模压件也就不能被吸取。因此夹具体和模型的接合面必须制造得高度准确,它们的运送机构也需要具有高准确度。另外,由于长期使用后常会发生的夹具体和模型的磨损或运送中的失误,吸取模压件的吸力会越来越小,以致最后不能可靠地取出模压件。再者,由于负压要通过一个较长的距离在收容口袋和空气通路的较大的容积内建立,因此需要有一台大功率的真空泵,而这会增加费用。
此外,目前惯用的模压件取出装置还有一个问题是,它们必须具有长的行程,而这不仅增加费用还会使周期变长。
因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要提供一种模压件取出装置,它能以比较简单的设计可靠地取出模压件,并且在将它装在注塑成机上时可不需复杂的位置调节。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按照本发明提供的一种能够用来将用固定侧的模型(固定模)和可动侧的模型(可动模)模压出来的模压件取出的装置具有:
一块固定在可动模一侧的基板;
一块设在基板一侧、被第一驱动装置驱动而在模具开启和闭合的方向上前后移动的第一可动板;
一块设在第一可动板上、被第二驱动装置驱动而在垂直于模具开启和闭合的方向上前后移动的第二可动板;
一块设在第二可动板上、被第三驱动装置驱动而在垂直于模具开启和闭合的方向上前后移动的第三可动板;
设在第三可动板上的多个模压件接收器,可被上述三个驱动装置中的每一个装置驱动而在下列三个位置之间移动,即一个在两模型之间的模压件取出位置、及在两个模型之外的一个将无缺陷件排出的位置和一个将有缺陷件排出的位置,因此能够分别从第一个空腔内接收模压件;
在三个模压件接收器的一个端都各设有一个开口以便用来在模压件取出位置上接收模压件并在两个模压件排出位置上排放模压件,而在接收器的另一端都各设有一个收集装置以便用来收集在开口处接收的模压件;以及
一个空气分配器,以便当模压件接收器处在两个模型之间的模压件取出位置时用来产生抽吸空气,而当模压件接收器处在无缺陷件排出位置或有缺陷件排出位置时用来产生排放空气。
空气分配器最好有一个转换器可转换地连接到一个空气压力产生器的正压口和负压口上。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为按照本发明装在一个模压装置(可动模)上的模压件取出装置的总体侧视图,
图2为在朝向可动模的方向上从分模平面看去的模压件取出装置的总体前视图,
图3为其上设有模压件接收器的第三可动板的明细的、部分切开的侧视图,
图4为从模压件接收器的开口侧看去的第三可动板的明细的前视图,
图5为用来使胶管端在一个空气压力产生器的正压口和负压口之间转换的转换器的部分切开的侧视图;
图6为空气压力产生器的平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精工精密株式会社,未经精工精密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1196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流化床气相催化加氢催化剂无氮再生活化新方法
- 下一篇:分体式空调室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