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核酸密码分析技术应用于防伪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96109232.7 | 申请日: | 1996-08-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8227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4-23 |
| 发明(设计)人: | 韩苏;郭兴华;金学源;沈孝宙 | 申请(专利权)人: | 韩苏;郭兴华;金学源;沈孝宙 |
| 主分类号: | G09F3/02 | 分类号: | G09F3/02;C12Q1/68 |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林道濂 |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核酸 密码 分析 技术 应用于 防伪 方法 | ||
本发明是把核酸密码分析技术应用在商品或其他物件的隐形防伪标记上,属于密码术方法的技术领域。
传统的防伪标记大多是物理或化学性质的制品,如激光全息、光学变色膜、图象扰频、热变油墨、磁条、软件等。目前国际上开始出现用生物技术制作的防伪产品,这些产品主要采用抗原抗体反应原理,比一般的防伪产品和方法准确、灵敏。但抗原抗体是蛋白质,稳定性较差,尤其在高温环境中容易失活,从而将降低防伪的灵敏度和可靠性。此外,抗原抗体反应变化少,一旦知道其中一种成分,就容易被仿制。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在防伪的技术领域克服已有标记容易被仿制的缺陷,设计出将基因工程中的核酸密码分析技术应用于防伪的隐形标记方法。
本发明是基于基因工作原理,提出全新的隐形仿伪设计和技术,其核心是生物大分子—核酸。人们知道,一切生命的遗传物质(基因)都是核酸,也就是脱氧核糖核酸(DNA)或核糖核酸(RNA)核酸由四种碱基交互排列组成,其排列组合的差异,形成地球上生命类型的多种多样。一条仅仅1000碱基对(1kb)的DNA即可能有10603种排列组合方式。现存自然界的生物种类(动植物和微生物)在一百万种以上,因此可以利用作防伪的天然生物基因多不胜数。每个物种基因组的长度一般均大于104至106kb。假若设定用1kb长度的核酸作防伪标记,则可供选择的核酸密码就有106×(104~106)=1010~1012之多。因此,生物多样性为防伪技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来源。利用DNA这样巨大的信息量可以有数以亿万计的密码可用于防伪设计。
本发明是将预先选定的某种核酸片(主要是DNA片段,因其非常稳定),以一定量(可少到10-8克)溶于溶液中并加到各种固相载体上,待蒸发干燥后核酸片段即附着在载体上。固相载体可以是各种各样的材料,如各种天然或人造纤维制成的纸张或薄膜、多孔颗粒或粉末,天然或合成的皮革、塑料或各种有机或无机多聚体和树脂、固体石腊、天然或合成的无机物质如陶瓷、玻璃、水晶、金属、硅藻土等。各种油墨和涂料也可作为防伪核酸的载体。也可以溶液形式加入制品中或封桨附在制品的包装上。为了保护固相载体上作为防伪标志的核酸片段,在含有核酸片段的载体表面加上保护层。例如可用塑料薄膜,海藻糖等,制成的这种核酸隐形防伪标记可固定在商品或物件上或其包装物及附属物上。当需要检验时,将防伪标记取下,揭去保护层,用缓冲液溶解附着在载体上的核酸片段。检测人员已知检测商品或物件上核酸防伪标记的种类,就可用特定的核酸分子杂交或聚合酶链反应(PCR)特定引物进行探测。如能显出杂交信号或具有正确长度的PCR产生(PCR特定引物法),即能判定检测商品或物件为真品,否则为假冒的伪品或膺品。利用核酸密码作隐形防伪标记有如下优点:
1、不可仿制性:首先核酸密码无色,肉眼难以看到,其次,密码来自自然界庞大的基因库,即使知道是基因的密码但不知是哪一种,仿冒者也无法破译和仿造。而对检验人员来说,只要以专用的分析方法测试,真伪则一目了然。
2、可靠性:只有按预定的核酸密码设计的探针或PCR引物进行检验,才有可能探测出密码的存在与密码的种类。所以核酸密码具有极高的专一性。
3、多样性:可以很容易设计出千万种核酸密码作为防伪标记,每种都有自身相应的探针和引物,互不通用。所以核酸密码可为多种多样的商品和物件分别提供独特的防伪标记体系。
4、稳定性:DNA密码稳定,特别是干燥的DNA存放经久,不易分解,适于一些长期保存物件的防伪。
5、广泛的适用性:核酸密码只需极微量(10-8~10-10克)存在于商品或物件中即可探测出来,因此适用于各类贵重的商品和物件。如科学仪器和家用电器;高档服装、家具及文体、文娱用品;高级烟酒、食品及营养品;农业和园艺的珍奇或重要种子;重要的证件和文件;经鉴定的珍贵文物和艺术品等等,几乎所有固态的物件上都可适用。
探测检验手段用来辨别物件的真伪是核酸密码防伪方法不可分割的技术内容。已如前述,本发明采用特定的核酸分子杂交法或聚合链反应(PCR)法进行探测检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韩苏;郭兴华;金学源;沈孝宙,未经韩苏;郭兴华;金学源;沈孝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923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富硒食醋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治疗类风湿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