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油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96109015.4 | 申请日: | 1996-07-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69913C | 公开(公告)日: | 2001-08-22 |
发明(设计)人: | 李干佐;毛宏志;林元;郑立强;舒延凌;李方;王秀文;徐桂英;张淑珍;刘木辛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C09K7/02 | 分类号: | C09K7/02 |
代理公司: | 山东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孙君 |
地址: | 2501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油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从天然混合羧酸盐为主要有效成份的原油驱油剂,属于有机化学组合物及制备技术领域。
作为一种非再生能源—石油,提高采取率不仅是石油工业界重点考虑的问题,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利用地层能量采出的原油称为一次采油,采收率为10-20%;其后通过人工注水维持地层压力进行采油,称为二次采油,采收率为15-20%;这两次采油之和,即常规方法采收率,仅为35-40%。也就是说,还有60-65%原油留在地层里未被开采出来,这一部分原油的开采属于三次采油的目标。三次采油需要使用各种物理化学方法。驱油剂是指注入地层后把原油驱至采油井的物质。三次采油根据不同的驱油方法要使用不同的驱油剂。在这些驱油剂中有些是提高波及系数,有些是提高洗油效率,有些是两者兼备。
表1.三次采油的驱油剂
1997年美国《石油工程学会杂志》公开了里德等人的文章“不混溶微乳液驱”("Immiscible Microemulsion Flooding",Reed,R.L.,et al,Soc.Petrd.Eng.J.,1977,4,129),作者通过模型驱油试验,证明微乳液驱油效率最高,但因成本高而无法在工业上推广。为了降低三次采油成本,九十年代又发展起来一种三元复合驱,即以碱(A),表面活性剂(S)以及聚合物(P)等组成的ASP复合体系。该法充分考虑到原油中石油酸和碱作用,生成石油皂表面活性剂,使其驱油效率接近微乳液驱。这种方法外加表面活性剂用量仅为微乳液驱的三分之一,使采油成本大幅度降低。在三次采油中使用的表面活性剂绝大多数是石油磺酸盐,而烷基羧酸盐价格要比石油磺酸盐低廉,用烷基羧酸盐代替石油磺酸盐显然受到人们的关注。美国专利U.S.Pat.4,460,484(1984年)公开了福斯(Force)等人的发明“三次采油表面活性剂”(“Tertiary Oil Recovery Surfactanls”),发明人把植物油未共轭双键在催化剂作用下重排,并和丙烯酸、富马酸反应改性,由此制备石油羧酸盐用于三次采油。这一方法比较复杂,而且也未有油田现场试验的数据,尚有待进一步完善。1990年《美国油化学杂志》公开了道岷伦等人的文章“应用中和羧酸盐为表面活性剂的油-水超低界面张力”,["Uitralow Oil-Water IFT Using Neutralzed Hydrocarbons asSurfactant",Domellan,W.H.,et al,J.Am.Oil Chem,1990,67(6)406]提出石油烃氧化制备石油羧酸盐用于三次采油,但同样存在价格偏高以及未有现场试验数据等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弥补已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以天然混合羧酸盐为主的驱油剂。这种驱油剂,制备工艺简单,设备投资不大,产品成本低、采收率高等优点。
本发明驱油剂包括由天然混合羧酸盐(T)和其它复合助剂两大部分组成。根据驱油方法的不同,选用复合助剂有所差别。主要分两大类:一是单井吞吐驱油剂,另一种是ASP复合驱油剂。
一、单井吞吐驱油剂Ⅰ
天然混合羧酸盐T组成如下(均为重量百分比,下同):
动物油皂1-20%,花生油皂2-20%,大豆油皂2-20%,棉籽油皂30-90%,茶皂素0-10%
T的中和度为70-100%,并占驱油剂总量的60-90%。
复合助剂占驱油剂Ⅰ总量的百分组成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901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放射治疗装置
- 下一篇:结晶纯化N-乙烯基吡咯烷酮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