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包用“引流砂”无效
| 申请号: | 96105218.X | 申请日: | 1996-05-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65798A | 公开(公告)日: | 1997-11-26 |
| 发明(设计)人: | 李瑞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瑞华 |
| 主分类号: | C04B35/14 | 分类号: | C04B35/14;B22D41/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刘新宇 |
| 地址: | 450000***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钢包 引流 | ||
本发明涉及的硅质“引流砂”,特别针对钢包现用材料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不足,而重新加以研究和改进,经过多次试验及武汉钢铁集团公司第一、第二炼钢厂使用的情况来看,确定达到了提高浇钢质量,提高钢包自开率的目的钢包用“引流砂”。
经研究发现,石英砂适用于配制铸钢件用的型砂,并由于其耐火度高达1713℃,能经受长期高温,故适用于大型铸件,但工业上的石英砂,包括天然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破碎加工获得的各种粒级的砂都叫石英砂,并且石英砂中矿物含量变化很大,以石英为主,其次为各类长石、岩屑、重矿物以及云母、绿泥石和粘土矿物等。同时,不同地区的石英砂的化学成分亦有很大变化。综上所述,由于石英砂存在以上特点,促使必须对石英砂进行精选,使其粒度稳定在使用范围内,并使其化学成分也稳定在使有范围之内。并且对石英的物化性质的研究中,对精选的石英砂经过特殊工艺,使其耐火度稳定在1750℃以上。并对物理性质如显气孔率、体积密度、耐压强度,熏烧收缩,荷重软化点等有显著提高。
总的来说,凡有较好的热稳定性以及化学惰性、机械强质、纯度达到要求的矿物,可以用作型砂的原砂矿物原料,但原砂矿物的化学成份及纯度、含水状况、耐火度、烧结点、热导率、热膨胀特征、化学稳定性、粒度、形态等都对铸型性能、铸件质量及生产成本有明显的影响。
作为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则是提供硬度大、熔点高的型砂,使其具有良好的复用性。
本发明所提供的钢包用“引流砂”,包括精制石英砂、蓝晶石、特级黄、白铝矾土、石墨、长石。
其中所述的精制石英砂包括天然石英、石英砂岩、石英岩、脉石英等破碎加工获得的各种粒级的砂。
其中所述的精制石英砂包含重矿物、绿泥石、岩屑矿物。
其中所述的精制石英砂的SiO2含量应在7~99.16%之间。
其中所述的精制石英砂的粒度应包含以下几种:0.5-3mm、1-3mm、0.5-2.5mm。
其中所述的蓝晶石比例量应在5-15%之间。
其中所述的蓝晶石应达到Al2O355~60%、SiO2<40~45%、Fe2O3<1.5%、TiO2<1.5%、K2O+Na2O<1%,耐火度1800℃、1500℃线胀率0.55%。
其中所述的蓝晶石粒度应在0.5~5mm之间。
其中所述的石墨,应具备耐高温性、稳定性、良好的导热性。
其中所述的石墨应包含高碳石墨、中碳石墨、低碳石墨。
其中所述的石墨水份含量应0.5%固定碳含量应在60~99%之间。
其中所述的长石包含钠长石、钾长石、钙长石、钡长石,或钠长石、钾长石、钙长石、钡长石的混合物。
其中所述的长石,应包含不同粒度范围的长石各含一定的比例。
其中所述的长石,其化学成分应是:SiO240-65%、Al2O318-35%、CaO20-25%、K2O17%、Na2O12%。
其中所述的长石其粒度范围应包含在0.5-5mm之间。
其中所述的长石粒度比例应是:3-5mm占2-10%、1-3mm占40-65%、0.5-2mm占30-50%。
其中所述的长石其比例应是3-10%范围。
其中所述的铝矾土,应包含黄特一级及白特一级。
其中所述的铝矾土其粒度应包含:1-3mm占40-80%、0.5-1mm占20-40%、0.5-2mm占20-60%。
其中所述的杂质的含量应<1%。
工作中发现,原砂烧结点一般低于耐火度,烧结会使砂粒表面或砂粒之间的混杂物开始熔融促使砂粒相互联结,降低了引流自开率,从而影响了浇钢时间,浇钢成本,浇钢质量。从而影响了铸件的质量并增加清理的难度,同时发现应注意选择适当的粒度,太宽的粒度分布会影响铸件的光滑度。粒度是透气率和铸件光滑度的决定因素,但同时,原砂颗粒愈细,则光滑度愈好,但透气性差,加之,钢水在钢包中的停留时间越长,钢水的压力,钢水的高温,钢种的变化,从而使引流自开率根本不可能提高,此也是本发明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对于这些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将给予解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瑞华,未经李瑞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521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