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罩壳及使用该罩壳的小型直流电动机无效
| 申请号: | 96105100.0 | 申请日: | 1996-05-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7647C | 公开(公告)日: | 2000-10-18 |
| 发明(设计)人: | 须田秀利;陈永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5/04 | 分类号: | H02K5/04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树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罩壳 使用 小型 直流电动机 | ||
本发明是关于为防止电气杂波的放射而形成的罩壳及使用该罩壳的小型直流电动机,特别是适合装载于具有长波接收装置的音响设备上的小型直流电动机。
现有的这种结构是在有底的圆筒型金属外壳的开口,装上板状或盘状的托盖组合而形成罩壳,特别是作为小型直流电动机的罩壳。如第4图所示,此种安装结构是借助于有底圆筒外壳C的开口装入托盖B,并以夹板部D支承扣紧,而形成开口边缘向内侧弯曲。
此种构造,当将开口边缘Ca扣紧时,如第5图所示,其没有扣紧的部分会产生应力变形而造成间隙S。因此,外壳与托盖之间虽在直流上为同电位,但在交流上却产生了电位差,故会产生长杂波。当将此种电动机安装于具有长波接收机的音响设备上时则会使长波重叠而造成音响杂音的问题。
如要防止此种杂音则必须使托盖的大约全外周与外壳的开口部紧密地嵌着。
然而,要使该外壳与托盖的嵌合部分的密接性良好,则必须将该两者的圆度及嵌合部的尺寸等精度提高,因而造成对成本不利;并且由于托盖的松脱强度提高而使嵌合紧度加大,则会造成外壳歪斜及呈点接触而使密接性降低,并使支承的摩擦减少而容易松脱。
特别是该外壳的开口边缘,为导出供电导线而设的缺口处会造成更大的歪斜。为提高密接性而加大嵌合紧度,则会使外壳的开口边缘渐渐扩大,反而造成托盖容易松脱。
本发明的第1目的为:防止上述电气杂波向外部放射。
本发明的第2目的为:维持第1目的,同时提高托盖的松脱强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罩壳,它是由金属制的外壳与嵌着于该外壳开口部的金属托盖组合而成,其特征在于该金属托盖外周部由外侧形成有凹槽,同时该金属托盖的外周略大于外壳的开口,该罩壳是将该金属托盖压入前述的外壳,使其嵌着于外壳上而形成。
其中,前述的托盖为板状。
其中,前述的金属托盖为浅杯状。
一种小型直流电动机,具有由金属制的外壳、和嵌着于该外壳开口部的托盖构成的罩壳上可自由回转地支承的转子及将磁场提供给转子的磁铁以及供应电力的供电装置,其特征是:该托盖的外周部由外侧形成有凹槽,同时该金属托盖的外周略大于外壳的开口部,将该金属托盖压入前述的外壳内,使其嵌着于外壳内。
所示的发明,属金属制的外壳与嵌着于该外壳开口部的托盖所组合而成的罩壳上,托盖外周部由外侧形成有凹槽,同时托盖的外周略大于外壳的开口部,藉着将该托盖压入前述外壳而使其嵌着于外壳上即可。
托盖的形状,如下述附图所示,呈板状或浅杯状即可。又,一使用此种罩壳的小型回转电动机,其具有一金属制外壳,与一可自由旋转地支承于一由嵌着于该外壳开口部的托盖所组成的罩壳上的转子,及一可提供该转子磁场的磁铁以及一供应电力的供电装置,其中,托盖的外周部由外侧形成有凹槽,同时托盖的外周略大于外壳的开口部,将该托盖压入前述外壳而使嵌着于外壳即可。
本发明有以下积极的效果:
依据上述构成的装置,在外壳的开口部压入托盖时,由于在托盖的外周部形成有凹槽而使得外周于径向方向具有弹性,因此可将托盖在外壳本体不歪斜的状态下压入于外壳,以提高其密接性,同时因为凹槽是由外侧形成,故对于来自内侧的力,由于外周是深入外壳的开口部,因而使托盖难以松脱。
依据上述构成的装置,由于可将托盖的厚度设定成较薄因而使得罩壳本体可以薄型化。
依据上述构成的装置,可将电子调节器等调速零件内藏于其中。
依据上述构成的装置,当将托盖压入外壳的开口部时,由于在托盖的外周部形成有凹槽而使得外周在径向方向具有弹性,因此可将托盖于外壳本体不歪斜的状态下压入而提高密接性,故,外壳与托盖不致产生交流电位差。因此,使用该罩壳的小型直流电动机机不会发生长杂波。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第1图是本发明的罩壳的第1实施例的重要部位截面正面图;
第2图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罩壳与用此罩壳的小型直流电动机的重要部位截面正面图;
第3图是本发明的罩壳与公知罩壳的电气杂波数据比较图;
第4图是公知罩壳的组合构造的重要部位的截面正面图;
第5图是依第4图组合状态的平面图。
(第1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东京零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510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