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浮出液面的吸管及其制造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96102471.2 | 申请日: | 1996-03-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59903A | 公开(公告)日: | 1997-09-24 |
| 发明(设计)人: | 陈嘉卿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嘉卿 |
| 主分类号: | A47G21/18 | 分类号: | A47G21/18 |
| 代理公司: | 吉林省吉利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王大珠 |
| 地址: | 台湾省台北市文***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浮出 液面 吸管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饮料吸管及其制法,特别是一种可浮出液面的吸管及其制造方法。
现今社会生活步调紧张繁忙,经济方便的盒装、罐装、瓶装、铝箔包饮料满足了现代人在饮料摄取上的便利需求。这些便利包装的饮料不可避免地采用了方便不占空间的吸管作为饮用的工具。
一般市售饮料的吸管以及常用的吸管均采用较为卫生安全的热塑性树脂作为材质,例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及压克力(丙烯酸系树脂)等。然而这些材料所制成的吸管具有与一般碳酸饮料(汽水、可乐)、果汁或矿泉水等相近的比重,因此一般人使用吸管时常会发生吸管沉入饮料中或没入液面下造成取用不便的状况。若将吸管制成与饮料容器等长,则上述情况仍不免发生,而吸管长过容器又会造成携带不便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采用可弯吸管或粗套细的套管式吸管。但是可弯吸管的褶曲部分及套管式吸管的双管间套卡部分均涉及复杂的工艺,因而产生成本提高及控管不易等难题,此外在附吸管的饮料容器的包装上,亦须配合更新工艺。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吸管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浮出液面的吸管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浮出液面的吸管,因其掺入发泡剂的轻质材料,或使管壁中充满气体,使得本身比重小于所插入的液体,而可保持吸管上端部分浮出液面,不会完全没入液面下,而达到使用方便的目的。
本发明提供一种浮出液面之吸管的制法,其包含将发泡剂掺入吸管材料中,于160至260℃的熔融温度下挤压成形,再予切成所需长度。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浮出液面之吸管的制法,其包含将吸管材料挤压成形后,在其温度降至80℃之前立即与挤压后为80℃以上的可与该吸管材料热融合的塑胶材料,于80℃以上热融合,制成含空气之管壁,再切成所需长度。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浮出液面而不会下沉的吸管,具有以下积极效果:现今社会对于各种饮料需求的日益增加,此种吸管无疑将方便消费者的使用,改善卫生条件,并且由于这种吸管使消费者乐于使用,反过来又会提高使用的需求。由于本发明的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可大量生产迅速普及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阐明本发明的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图1是本发明发泡剂式吸管的横剖面图;
图2是本发明空气室管壁吸管纵剖面图。
本发明浮出液面之吸管系应用浮力原理,使吸管比重小于其所插入的液体,而保持吸管上端部分浮出液面,不会完全没入液面下。
为使吸管比重小于其所插入的液体,可将发泡剂掺入吸管制造材料中在予挤压成形,或是在吸管材料挤压成形后降温并与该吸管材料可热塑融合之塑胶材料予以热融合,制成含空气之吸管。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吸管材料系一般常用于制造吸管的热塑性树脂,诸如聚丙烯PP,聚乙烯PE,聚苯乙烯PS及压克力(丙烯酸系树脂)等。
用于本发明中的发泡剂为适用于上述热塑性树脂的发泡剂,例如SAF0AM粉末。
可与上述热塑性树脂热融合之塑胶材料包括热塑性弹性体TPE胶粒,诸如Empilon。
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制造发泡型吸管的制法中,是于进料树脂中掺入0.05至1重量%较佳为0.1至0.5重量%之发泡剂,混合搅拌之后,于160至260℃的熔融温度下予以挤压成圆形吸管A,再切断成所需长度。如此所制成之吸管A可比由不掺发泡剂之树脂所制出者减轻1至45%的重量。吸管的比重可依所需,藉由调整熔融温度及模压而加以改变。
如图2所示,在本发明制造具空气室管壁之吸管的制法中,是使用共挤压成型机如平行式双螺杆挤压机,先以热塑性树脂挤压或成圆形管1,随即在其温度降至80℃之前,以由热塑性弹性体TPE胶粒挤压之80℃以上具节点之圆形套管3套于该热塑性树脂圆形管1外,由于二者接触点在80℃以上,故可自动融合成含空气之管壁,而制成空气室2管壁之吸管B,随后再予切断成所需长度。所制成吸管B之比重取决于管壁空气室2的大小,亦即圆形套管3内单位长度之节点数的多寡,单位长度节点数越多,空气室体积越小,吸管的比重就越大,使用时浮出液面的部分也越少。单位长度节点数藉调整共挤压成形机上的使用参数而予以控制。
下面将以实施例的方式阐明本发明: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嘉卿,未经陈嘉卿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610247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高密细支超薄型牛仔布制造方法及其织机
- 下一篇:阻燃耐磨橡塑有布基地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