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震救生床无效
| 申请号: | 95250607.6 | 申请日: | 1995-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297921Y | 公开(公告)日: | 1998-11-25 |
| 发明(设计)人: | 中田健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田健次 |
| 主分类号: | A47C19/20 | 分类号: | A47C19/20 |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崔幼平,杨松龄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震 救生 | ||
本实用新型涉及略成箱形的、有优良耐压性、抗震性的地震救生床,特别涉及在发生住房崩塌的大地震时能确保生命安全的地震救生床。
在过去,通常普遍使用的床是从使人们平静入睡的角度开发出来的,并未考虑到地震的防护问题。
因此,在发生地震住房被破坏时,有些人往往被压在下面而不能脱身,此次阪神大地震中,死者5502人中有70%约3600人是压死,故不能应付大地震。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使是发生大地震时也能保护睡眠中的人的生命安全的地震救生床。
在实用新型的另外目的是提供在上述地震等非常事件中能贮藏脱身用的工具、食物、无线电等必需品,在发生地震时提供方便的新的地震救生床。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地震救生床的特征是包括大致为箱体状的六块金属护板,在上述金属护板的底面板上固定有许多分隔板而形成的工具箱室,封闭上述多个工具箱室用的若干个盖,以及设置在某个上述金属护板上的出入用的开口部,在上述多个盖上放置床具而形成床。
此外,上述金属护板的特征是由金属框架以及至少在此金属框架的一侧上固定的金属板构成的。
上述多个盖中至少一个是通过合页(或铰链)可开合地安装在分隔板上的。
上述框架或金属板的特征是钛合金制成的;
上述框架或金属板的特征是用不锈钢制成的;
上述框架或金属板的特征是用高强度钢制成的;
上述框架或金属板的特征是用钢材制成的;
上述框架或金属板的特征是用碳化硅合金制成的。
本实用新型包括由六块金属护板形成的大致为箱形的地震救生床,其前侧、后侧、侧面金属护板组装固定在底部金属护板上,在上述底部金属护板上,以分隔板分隔成多个工具箱室并使工具有一定高度,还设有封闭这些工具箱室的多个盖子,在盖上放置床上用具而成为床使用。
上述金属护板的上部设置有形成顶棚的顶面金属护板,而且还在上述前侧与侧面金属护板等处设置开口部,以前侧金属护板上的开口部作为救生床的出入口。
而上述侧面上述金属护板的开口部是为使进入救生床中的人有开敞感觉而设置的。
形成上述外框的各部的金属护板按照保持护板强度的需要而纵横斜向地架设框架,并把金属板固定在该框架的两侧上。
进而,上述框架与金属板是用钛合金或不锈钢,高强度钢、钢铁(钢)、碳化硅合金、铝合金等材料制成的,它们对作用在大体为箱形的救生床上的外力有足够的强度,能确保住房在由于上述大地震等原因而崩塌时使睡在床内或在其中避难人员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
特别是当把本实用新型的地震救生床设置在尽可能靠近外面的房间中时,一户若用一台则可容纳4~5人的单人床,可容6~7人的双人床,在发生地震有房屋破坏时,由于可利用工具箱室中的工具而有脱身与被救的机会,就能尽早地被解救出。
下面通过有关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特点及结构,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地震救生床的立体图;
图2是该地震救生床的背视图;
图3是右侧视图;
图4是左侧视图;
图5表示金属护板的框架;
图6是表示框架的视图;
图7是表示顶面金属护板的框架的视图;
图8是金属护板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工具箱与盖的立体图;和
图10是表示金属护板的连接的剖视图;
图中,标号A是大致为箱形的地震救生床(下面简称为床),床A包括三块前侧金属护块1,2,3,三块背侧金属护板4,5,6,二块左侧金属护板7,8及二块右侧面金属护板9,10及由三块板构成的底部金属护板11与三块顶面金属护板(顶棚部件)12,13,14等,这些组成的金属护板大体地形成箱形物。
在底部金属护板11上用分隔板11a分隔形成多个工具箱室20。标号21是上述工具箱室20的盖,盖21是在多个工具箱室20上各形成有一个盖板。
标号22是用合页(或铰链)23可开合地安装在工具箱室20上的盖板上,在盖板22的大体中间位置上形成有开合用的凹入把手,而且上述各部分的金属护板1~10是由纵横斜向地架设在各框架1a-10a及固定在这些框架的内、外两面上的金属板构成的。图8中所示的金属护板2的结构可以作为其代表性例子。用多个螺钉25把金属板2b、2b安装在框架2a上,就形成了金属护板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田健次,未经中田健次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506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