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燃液气化器无效
申请号: | 95243666.3 | 申请日: | 1995-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2231769Y | 公开(公告)日: | 1996-07-24 |
发明(设计)人: | 韩威廉;王嘉奎;郭保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天远科技实业发展总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C5/02 | 分类号: | F24C5/02 |
代理公司: | 上海东方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学雯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化 | ||
本实用新型涉及将燃液如含C5、C6、C8、C12等烷烃类有机燃液气化以便输入燃具燃烧的器具。
将在常温常压下呈液态的可燃性液体作为燃料燃烧需要先进行气化,气化过程涉及鼓泡技术。目前的燃液气化器是在燃液箱中竖向隔离出一个气室。气室内设有二根金属气管,其中之一连接空气压缩机即气泵,另一根气管的设置是在距气室底部约3厘米处向上行穿过燃液箱和气室的间壁,再下行到燃液箱底部附近再横向延伸一段即呈形。空气由气泵泵入气室,再由另一气管输入燃液箱,使燃液翻滚冒泡,即谓之鼓泡技术。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燃烧使用结束,要求先关气化器电源,再关煤气开关但使用者常常使用不当,即将此程序颠倒,便造成燃液箱中的燃液从气管中回流入气室,回流的燃液积聚多了,便会从气管流入气泵,腐蚀气泵,而且使燃液再也无法鼓泡。由于燃液的气化过程,会使燃料自身的温度降低,使气化速度滞后于燃气消耗速度,造成燃气供应难以持久。在气温较低的季节燃液同样也不易气化。对于燃气供量的控制现采用降压法。即采用增大电阻值以降低电压从而降低气泵电机转速以减少空气泵入量来控制燃液气化量。此种方法能耗大,调节不细,控制不理想。气泵设置在高位平板上,工作时振动大、噪音大,一般在48-50分贝左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燃液气化器,它可以对燃液加温,且能自动调控温度,可以使流入气室的燃液回归燃液箱,能防止气室中的燃液流入气泵,还具有可无级调节气泵电机输入电压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所提供的燃液气化器工作时应具有振动小、噪音小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实现。本器箱体的底部为一热腔,其上是燃液箱,燃液箱的上部横向隔离出一个气室,热腔中设置有加热器,连接空气压缩机的气管装有单向阀,在气室的底板上固定有一根通向燃液箱的回液气管,在气室的前板内面安装一块由电子调压电路和自动温控电路组成的印刷线路板;前板的外面安装电源开关和调压旋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如下技术达到:空气压缩机设置在热腔里的加热器下面。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在气管中加装了单向阀,可解决燃液流入气泵的问题。设计的回液气管可以回收因操作使用不当而产生回流的燃液。设计的加热器和自动温控电路(即一个自动温控器)可以保证燃液的正常气化,以持久正常地供应燃气,保证了燃烧效果的稳定性。采用更为先进的电子技术来调节电压,通过改变电压相位来改变电压大小,调节气泵的空气压入量,以控制燃液的气化速度。将气泵设置在箱体的最底部,即热腔的底板上,而不是显露在空间,而且燃液箱的重力可减少气泵的振动,故噪音小,经试用基本上在38-42分贝左右。
下面以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工作流程控制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气泵、印刷线路板、加热器的电原理图。
图1示出了本器具有箱式结箱。底部的热腔(1)内设置有加热器(7)和气泵(11)。加热器(7)具有二根由电热丝缠绕构成的电热棒。加热器(7)温度的升降由印刷线路板中的自动温控电路来控制。
防燃液流入气泵的技术问题是通过在连接气泵(11)的气管(4)顶部安装一个单向阀(6)来解决的。工作时气泵(11)产生压力,将单向阀(6)打开,向气室(3)进气,经过气室缓冲,空气平和地进入回液气管(5)到达燃液箱(2)进行鼓泡,以气化。中止工作时,单向阀关闭,阻止了气室中因使用不当或气泵漏气而造成回流入气室的燃液。而气室中一有燃液即可由回流气管(5)流入燃液箱,解决了气室中燃液的回归问题。
本器是以空气进入燃液箱使燃液鼓泡、气化通过燃气输出装置(10)进入灶具的。空气进入量的控制是通过电子调压器来控制的,以其旋纽进行无级调节电压,可使气泵电动机得到较大或较少的电压,以控制气泵的气量,使燃液气化加剧或降低。
印刷线路板上的电子调压电路是:气泵(11)电机线圈的一端接电源,另一端接可控硅SCR1的阳极,SCR1的阴极经开关K1回电源;此路中接并联第一分路由可调电阻(即调压旋钮)W1及触发管DS至SCR1的控制极,接并联第二分路由电阻R1、R2、DS至SCR1的控制极,电容C1、C2并联在R2的二端,C1、C2的另一端回电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天远科技实业发展总公司,未经上海天远科技实业发展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436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