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鼓之组合构造无效
申请号: | 95243589.6 | 申请日: | 1995-03-15 |
公开(公告)号: | CN2215757Y | 公开(公告)日: | 1995-12-20 |
发明(设计)人: | 陈明淮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明淮 |
主分类号: | G10D13/02 | 分类号: | G10D1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华东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衷诚宣 |
地址: | 台湾省台中***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组合 构造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鼓的构造,尤其是一种鼓的组合构造,其于组合时不需对共鸣箱作任何钻孔处理,仅以栓锁方式一并完成共鸣箱与鼓面之张设,以及枢架与鼓之组合,从而保持共鸣箱之结构完整性,以获得最佳之打击音质者。
按,“鼓”乃一般常见之打击乐器,其主要作用在于经营乐曲之节奏,借由打击鼓点和力度等变化而呈现不同之节奏感,而其节奏声响之形成乃利用鼓锤打击鼓面而于共鸣箱形成共鸣声响达成者,是而以鼓具之声响是借共鸣箱达成之原理下,该共鸣箱结构设计之优劣便直接影响其打击音质,而为提升鼓具品质及价值之首要条件。
然,以目前市售之鼓具而言,业者均仅着重其使用之便利性,过于强调鼓具与周边设备之搭配组合,而于制造上忽略了其结构设计对共鸣箱造成之不利影响,致使所生产之鼓具仅具有日益华丽的外观,而未能于打击音质上获得相对之提升。
以鼓具之使用而言,既是以打击发声为主,而其音质攸关鼓具之价值,是而如何在打击时产生最佳之音质,乃成为业者致力追求之目标;为获得较佳之打击音质,虽有业者尝试利用阶梯状鼓面之阶差吸振,或于鼓面内缘适度附着吸振材质,借以吸收打击鼓面所产生之振动力量,使能获得清晰、纯正的音质,然此种针对鼓面之设计乃仅及于“治标”之作用,并未能完全消除打击鼓面所衍生之振动,使其打击时易于主音后面产生破坏共振之杂音,影响了音质效果,且如前所述,鼓具发声之原理乃在于共鸣箱设计,其音质完全取决于共鸣箱结构优劣,是而尽管有业者于共鸣箱材质上作文章,却忽略了真正影响音质之“结构”设计,致使目前鼓具音质之提升面临无法突破之瓶颈。
在现有技术中,习知之鼓具(如图1所示),其组合结构为求制造上之便利及成本之减降,乃直接于共鸣箱10周缘锁设有数组结合座11,利用该等结合座11而得与二张设有鼓面12之框圈13、14栓锁结合,完成共鸣箱10与鼓面12之组合,另为配合与鼓支架之结合,于该共鸣箱10一侧用以产生共鸣发声之气孔15下方预设有一通孔16及数栓孔17,可配合一结合片18锁设支架结合座19,完成鼓具整体之组合。
就上述习知鼓具而言,其组合结构虽甚简易,但固其组装上,为达结合座之锁设,以及支架结合座之设置,而必须于共鸣箱上钻设除了气孔之外的诸多栓孔及通孔,此一情形下便破坏了共鸣箱之结构完整性,尤其该为设置支架结合座所设之通孔,更直接影响鼓具打击音质。究其原固乃在于,鼓具之发声原理系借共鸣箱之气孔于鼓面受打击所产生之共鸣效果达成者,若欲达到打击音质之清晰,其共鸣箱必须只有一气孔供声波传递,亦即共鸣箱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气隙时,则声波传递之互相干扰而易使打击尾音产生混浊不清之情形,严重影响其音质;而以上述习知鼓具而言,因组装需要而于共鸣箱所设之栓孔,于结合座锁设后并未能达到绝对密闭状况,更何况该支架结合座之通孔完全未封闭,使其鼓面受打击时,声波有了过多传递渲泄管道,造成其音质混浊,影响鼓具价值,成为一般鼓具之共通性缺失。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乃在于提供于一种于组合时不需对共鸣箱作任何钻孔处理之鼓具,以框架及框圈之栓锁而一并完成共鸣箱与鼓面之张设,以及框架与鼓之组合,供以保持共鸣箱之结构完整性,以获得最佳之打击音质者。从而得以解决上述习知鼓具于组装上对共鸣箱结构造成不良影响而造成其打击音质未能达到最佳效果之缺失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利用框架构成共鸣箱之容置空间,使共鸣箱得置于框架内部,配合框圈与框架锁合而使鼓面恰得与共鸣箱侧缘形成密合状态,依此而不需于共鸣箱周缘钻孔供组合结构锁设,同时于鼓具与鼓支架之结合座装设上,更借框架设计而将结合座作套设式结构,于组装上完全无关共鸣箱,达到前述不影响共鸣箱结构而得完成整体组合之目的。
另,本实用新型更借于支架结合座两侧插杆与框架支杆间套塞之弹性缓冲胶垫,于鼓具打击时,其衍生之振动力量得经框架传导至弹性缓冲胶垫而得吸消,借以避免因振动力量所产生之杂音者。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习知鼓具之组合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之整体结构组合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之结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结构沿A-A’线之剖面示意图。
图中:
10-共鸣箱 11-结合座 12-鼓面
13、14-框圈 15-气孔 16-通孔
17-栓孔 18-结合片 19-支架结合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明淮,未经陈明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952435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